转载:学习强国
重庆市武隆区不仅自然风光全国少有,历史文化也是源远流长。
武隆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示范奖”五块金字招牌的县级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武隆区通过全区抓旅游,创建“旅游+N”的“武隆模式”,加快旅游升级发展、带动发展、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和壮大旅游产业链条,同时拓展多种渠道增加贫困居民收入,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降低了地区贫困发生率,为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因此,研究重庆市武隆区旅游扶贫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扶贫模式介绍
在对武隆区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当地政府提出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的价值定位,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部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速绿色崛起、富民兴区,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武隆区通过旅游与文体“联姻”、旅游与地产“联建”、 旅游与农业“联合”、旅游与商贸“联动”等多种“旅游+N”模式,加快旅游升级发展、带动发展、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纳凉避暑、康体运动、会议会展、养老养生等旅游业态,不断延伸和壮大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与文体“联姻”。成功打造“印象武隆”山水实景演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仙女山露营音乐节等一批文化体育产品,成为武隆旅游的重要名片。文化产业突破3亿元,占全区GDP的3.04%。
二、“武隆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找准扶贫开发的突破口
资源就是财富,合理利用资源就能创造更多财富,武隆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旅游业已成为全区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作为统筹扶贫开发、实现脱贫致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区委区政府不断优化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山区型县域样板,提出了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优质旅游示范区,基本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武隆从战略高度把旅游作为全局性、长期性的永续产业,争取通过全域旅游创建,实施全域性扶贫带动,形成全产业链旅游服务,让旅游惠及更多民众,让贫困山区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
(二)坚持全区抓旅、全民兴旅、旅游富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武隆区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部门联动、全民兴旅”的工作模式,形成“大旅游、大联动、大产业、全民做”的浓厚氛围。
开展“全民营销”。组织全县27个乡镇街道、128个区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建16个旅游宣传营销集团,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国家开展组客营销。
组织“全民服务”。牢固树立“游客是上帝”和“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事事系发展”的理念,书记、区长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人人都当服务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游客满意度连年位居重庆首位。
倡导“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展小加工、小手工、小养殖、小修理、小运输、小中介、小餐饮、小旅店、小农场、小林场等涉旅“十小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组建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服务公司等。截止目前,全区发展涉旅工商户5621家,涉旅企业530余户,其中,小微企业425家。
三、“武隆模式”的成效评价
直辖初,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0.2亿元,其中一产业占47.1%,传统农业占据“半壁江山”,农民人均收入仅为1482元。2017年,接待游客2800人次,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765元,增速连续六年居重庆市区县前列;全区3.1万农户、近7万农民靠旅游吃饭;旅游扶贫消除贫困村48个、贫困人口3.2万余人。
武隆区始终践行“旅游扶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老百姓收入增长”的宗旨,十分注重旅游的辐射带动和群众的增收致富。
(一)探索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
按照“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确立了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四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
仙女山、白马山片区成为全市旅游扶贫的典型,仙女山片区7个乡镇、50个行政村、近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以上。
(二)探索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
整合资金5.9亿元,大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依托旅游集镇建成移民新村169个,搬迁安置10951户、38331人。引导高山移民和集镇居民大力发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
如:双河镇木根村地处仙女山贫困片区,平均海拔1350米,是全市首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全市高山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全区首批脱贫和首个基本小康的行政村。
(三)探索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
高度重视景区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在景区进出通道等区域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
据统计,仅芙蓉洞、仙女山景区从事涉旅“第二职业”的农民达1500余人,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以“印象武隆”为例,公司近300余名演职人员中有220人是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
(四)探索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
加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建设,成功创建了赵家、双河、白马、仙女山、火炉等乡村旅游合作社,其中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在全国旅游扶贫工作大会上,作为“合作社+农户”模式唯一的代表交流发言,介绍其成功经验。
目前,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共计有农户会员119家,2017年,专业合作社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7600余万元,解决本乡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就业,全乡共有30户148人通过办农家乐脱贫,在乡特色农业旅游企业中务工脱贫的62户253人,为游客提供产品脱贫的125户438人。
四、“武隆模式”的成功经验与推广价值
(一)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形成多点支撑大格局
武隆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交通、农业、工业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将部门联合和产业融合作为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观赏游留不住游客的脚步,必须围绕“休闲、度假、观光”定位,按照“文旅融合”思路,丰富和延伸旅游业态。
(二)坚持富民增收的宗旨,破解旅游、扶贫“2张皮”现象
武隆区建立大旅游大扶贫工作新格局,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多种增收模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旅游发展红利。通过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真正把“富民增收”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联动效应,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尽力为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做强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是让普通农户老百姓增收致富。紧紧利用旅游扶贫这个抓手,在做大做强旅游事业的同时,让更多贫困农户分享旅游经济发展的红利,破解旅游、扶贫“2张皮”现象。
(三)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是武隆最靓丽的名片,也是武隆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武隆拥有它,就会拥有一切;失去它,就可能失去所有。全区始终秉承“森林是武隆的命根子”“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源”的理念,心怀敬畏爱护武隆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江河溪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绿水青山亦要金山银山。
生态旅游扶贫是连接生态保护与减贫的有效桥梁,是绿色减贫创新最有效途径。各地在规划旅游扶贫发展时,除了关注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外,应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发展。
END
编 辑:冯露莹
责任编辑:何 巘
总值班:肖德华
总 编:彭 平
总监制:冉锵凤
新闻热线:77823677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