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沈祖棻全集》明年出版,共同纪念这位“当代李清照”

《沈祖棻全集》明年出版,共同纪念这位“当代李清照”

阅读量:3609552 2019-10-20



沈祖棻1946年在成都
当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这对“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神仙眷属曾羡煞无数文人墨客,但是养在深闺的李清照写的多是儿女情长,历经战乱的李清照写的也多数是哀怨闲愁。

程千帆和沈祖棻年轻时合影
今天在浙江嘉兴市海盐县,四海嘉宾齐聚一堂,纪念“当代李清照”—— 沈祖棻。她也有“文章知己”的丈夫——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她也历经战乱和动荡,但她笔下的诗词不仅有女性的秀丽,“有斜阳处有春愁”,更有渔阳鼙鼓的烽火记录,一腔忧国忧民之情。

沈祖棻手迹
沈祖棻(1909.1.29-1977.6.27),字子苾,别号紫曼,原籍浙江海盐,出生于苏州。现代女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先后毕业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师从汪东、吴梅等耆学老宿。1949年以后,先后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
她的《涉江诗词集》、《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等作品一直深受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称赞。

沈祖棻手迹
1940年4月,沈祖棻面临一次重要的手术,担心自己可能会死去,在写给两位恩师的书信中,对于国家,表达了“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家国情怀,对于丈夫,留下的句子更令人动容:“如一旦睽离,情何以堪?届时伏望吾师以大义相勉,使其努力事业学问,效劳国家,勿为一妇人女子而忘其责也。是所至盼!”
朱光潜先生曾在阅读沈祖棻写自己外孙女的诗《早早诗》后,写下诗句:“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遭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

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沈祖棻文集》
叶嘉莹评论沈祖棻:“真是个集大成的作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黄阿莎在梳理沈祖棻的“朋友圈”后认为:“其一生交游,虽无达官显贵,却多名士学人、高材硕彦;纵观沈祖棻及其友人的文学唱和,虽采用传统的古体诗词形式,却以深重的忧患意识,书写家国兴亡与深挚情感。”

1974年,半岁的外孙女张春晓(早早)和沈祖棻合影
外孙女张春晓在回忆自己外婆沈祖棻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祖棻出生前,沈家从祖籍浙江海盐迁居苏州已经好几代了。祖父沈守谦,号退庵,从清王朝实缺徐州兵备道的职务退休后,闲居在家,他笃好艺术,和词人朱孝臧、书画家吴昌硕等都有来往。在他的大厅中,还有一块御赐的蓝底金边匾额,题曰:“谊笃宗友”,这是沈家全盛时在海盐开设义庄的荣誉标志……

程丽则致词 沈秀红摄
今天上午在海盐开幕的纪念沈祖棻先生110周年诞辰暨学术研讨会,由2019中国海盐南北湖文化旅游节组委会主办,海盐县政协、海盐沈祖棻诗词研究会承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出版社、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研究所协办。
沈祖棻女儿程丽则带着大女儿张春晓(早早)一家三口和小女儿程雨燕出席此次纪念会。
她在开幕上的致辞中表达感谢:
在座的各位专家、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无论是资深学者还是青年才俊,无论是白发苍苍还是青春红颜,你们都是本次大会尊贵的客人。你们从美国、香港、广州、深圳、珠海、杭州、上海、南京、武汉、西安、成都以及杭嘉平原纷至沓来,带来了精彩而厚重的发言,带来了质量上乘装帧精美的新版沈祖棻著作,带来了你们对前辈学人的崇敬与热情,作为母亲的女儿,我向你们深深致谢!

1966年3月,沈祖棻和女儿程丽则在武大家门口合影
我母亲110周年的纪念会能在海盐再次举行,说明她的优秀作品依然受到人民的喜爱。在这里,除了我们家属的义不容辞,除了与父母相关联的学生、世交、研究会同仁所给予的关注支持,开始有更多的年轻人对我母亲的创作与学术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中间有学者有编辑,有中学老师,有自媒体创办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和鼓舞的现状啊!这不仅是对我母亲的成就和人品的极大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必然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阵阵回响。

沈祖棻新书发布会 沈秀红摄
今天上午开幕式后,举行了新版《涉江诗词集》《鼙鼓声中涉江人——沈祖棻词赏析集》《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程沈说诗词》等新书的发布会。下午,举行沈祖棻学术研讨会。
此次新书发布会,来自各出版社的嘉宾们分享了出版沈祖棻作品的过程和心得。

纪念活动现场 沈秀红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副总经理、《沈祖棻全集》(2020年出版)编辑杨宇声认为:“沈先生不仅在近体诗词创作和鉴赏上成就很高,在新文学创作上也领风气之先,她的旧文学和新文学创作是有所交融的,我们希望通过整体展示,让新一代的读者深入了解沈先生多方面的文学和学术成就。同时,我们借此机会,对旧版全集做一个扩充增订,以飨读者,也希望对文献进行整理留存,便于日后的研究。”
明年,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即将推出全新版本的《沈祖棻全集》,目前书稿还在编校当中,杨宇声谈及这次新版本的亮点时说:“仍然是由张春晓老师董理,分五卷,一百万字左右,按体裁收录沈先生的近体诗词创作、新文学创作、诗词赏析作品和日记书信。
第一卷《涉江诗词集》,收录近体诗词创作。第二卷《微波辞》,收录新文学创作,合新诗集《微波辞》和小说散文集《辩才集》为一册,增订若干新诗、独幕剧和小说。第三卷《唐人七绝诗浅释》,收录对诗歌的赏析,《七绝诗论》会作为附录增订。第四卷《唐宋词赏析》,收录对词的赏析,合《唐宋词赏析》和论文集《诵诗偶记》为一册。第五卷《子苾日记  书札拾零》(暂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记部分是张春晓老师与其先生郭斌老师这边一点点整理出来的,此前从未出版,是沈先生1975年至1977年离世前三年份的日记,记录了很多她的日常饮食起居等等小事件,亦可见出其时诗歌诞生的背景,文字雅洁亲切,如见其人。希望日记部分的出版,能有助于读者走近沈祖棻先生的精神世界,也为沈先生作品研究增添重要的文献资料。”
作为这套全集的责编,杨宇声谈及自己在编辑过程中的感受时说:“沈先生涉足近体诗词、新诗、小说等多个文学领域,继承古典文脉又新开一面。她早年即以词名,后饱经忧患,词中深蕴家国身世之感,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她是一位富有江南灵气的创作者,而她身为创作者的敏锐加上对专业的钻研,又促使她成为非常出色的鉴赏者和研究者,对诗词的赏析独具只眼。
我只说两点小小的感想:一个是,她的诗词创作很值得后人借鉴,规模古人而又自出机杼,出语醇雅,温柔敦厚,一个寻常场景,在她笔下可以带出很深的、令人忍不住要细细思量的韵味,而且这种很深的韵味常常是通过明白如话的句子传达出来的,特别难得(如“便明朝真有书来,还应只是闲言语”)。
另一个感想是,沈先生的日记非常细致,记录了日常饮食起居、读书写信、养病弄孙等等,很多细小的事情都像小花小贝壳一样被捡拾起来放到日记中,有欢愉有哀愁,也有很妙的记事,感觉心细如发、非常非常认真地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日记。”
参加此次研讨的其他出版社也纷纷发言,中华书局上海公司编委会副主任、《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编辑郭时羽表示,手稿在故居中大约已安静沉睡数十年了吧。与程千帆先生以及其他亲友来信、钞存诗词等置于一处,确有不少稿件难以确认是否沈先生亲笔。

《沈祖棻诗学词学手稿二种》
如《手钞大鹤山人校本清真词》是其中最精彩、最漂亮的一种,一眼便知无可争议;但另一种篇幅最大的《七绝诗论》,虽也是工整的小楷,看着感觉与前者相似,又有所不同,令人十分纠结。
这时便体现出南京大学文学院自胡小石、程千帆等前辈传承的优势,许多老师都写得一手好字,看得懂书法中的气脉流转。
我们首先请教的是程章灿教授,各品种都拍了照片发去,他和程丽则老师的鉴定意见基本一致,认为二者均系沈先生手书。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又做了进一步鉴定,他分析两种手稿的书法,认为《手钞大鹤山人校本清真集》当是沈祖棻先生早期作品,很可能即是写出名句“有斜阳处有春愁”的差不多同时。沈先生小楷学文征明,典雅秀丽中透出古拙劲健,这样的字,非但需要腕力,还需要指力、眼力,当为大学时期精神最旺盛时所书。而《七绝诗论》则成于中年以后,经过战乱流离、生活的种种磨难,气力不如早年,故笔力相对柔弱,但字的架子不变,风格仍在。这样的判定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程沈说诗词》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众出版中心文学编辑室主任、《程沈说诗词》编辑焦凌说:“此次《程沈说诗词》均选初版作为底本,并参考此后相对可靠的版本进行校订,对诗词原文、人名、地名、引用文献都做了核对。需要说明的是:《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为沈先生遗作,并经程千帆先生校订。
《古诗今选》和《读宋诗随笔》为程先生生前审定。《古诗今选》相比初版,凤凰出版社版对文中地名的注释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做了修订,本次再版则根据当下行政区划进行订正,以使图书与时俱进。
《唐人七绝诗浅释》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为底本,参考中华书局版本和河北教育出版社版本,对书稿进行了全面校订。
因此稿为沈祖棻先生遗作,并经程千帆先生校订,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以及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编辑对经典化的作品尽量不再做现代汉语规范化处理。诗句、人名、地名、引用文献均保留初版原貌,个别地方加编者注予以说明。”

《鼙鼓声中涉江人——沈祖棻词赏析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古籍部主任、《鼙鼓声中涉江人——沈祖棻诗词赏析集》编辑李亭认为编辑这本书的过程让自己对沈先生以及她的词作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张春晓老师在赏析集中提到,一部《涉江词》是将兴亡之感与身世之感打成一片。沈先生的词集中书写于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大背景下,500多首的数量,又且小令中调长调众体皆备,书写个人际遇寄托家国之感,是词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
沈先生正是以她的创作继承和延续了清人以词存史的词学观,同时,她又以非凡的才华将这些写于战争、乱离背景下的词写得非常典雅深情,委婉而曲折,保存了词体的本色。读沈先生的词既能感受到情感上的震撼与触动,又能感受到词体文学本身的音律和形式之美。
沈先生不仅词境尤为阔大,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的人生境界也是非常的高尚,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她是通过词的创作在化解苦难和淡化苦难,这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如何看待沈先生其人其作,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出版这样一本赏析集,也正是希望可以吸引和帮助更多的人来读懂沈先生的词,体会其中的深意与深情。”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读嘉新闻客户端。
因篇幅限制原文内容有所调整。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