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不同年龄段的读书

不同年龄段的读书

阅读量:3611057 2019-10-20


      我在不同的年龄段,读的书是不同。
中学生时代,迫于考试成绩和学业压力,只能精读教科书。教辅材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只能反反复复研读课本上的每个字符。偶得一本教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写完,不惜挑灯夜战夜以继日。生日时家长或亲戚送一本教辅练习题,绝对是最珍贵的礼物。精读课本和见“教辅”心喜的愉悦,是现代中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高考结束,废纸堆里偶得盗版《平凡的世界》,一顿饭饱后畅读至深夜,书中描写孙少安饥饿的感觉,感同身受,随筋附骨。他在书中如游魂在田野里觅食,我在家中像耗子在厨房中扒食。那种饿彻心扉的感觉如影相随我一个多月,每天总感觉吃不饱,结果胖了二十多斤。这是影响我人生的第一本书,影响了我的身体,我成了一个胖子。
进入大学,知道了大学里有个学习和谈恋爱两不误的地方——图书馆。图书馆中可供选择的书实在太多,凭兴趣随心情或随机读书。手边常两本书,一本是烧脑的专业书,一本是休闲的文学。往往专业书未翻几页,文学书已读几本。到了高年级,手边专业书几乎不再翻起,但仍要携带,带去上课或下课带来。读文学书籍渐浓也更杂,甘之若饴浮想联翩。或许那时,每个男文艺青年都有一个作家梦,因为,他没有女朋友。某日,取一本可能叫《慈母泪》的书集,每一篇都是讲述作者幼年与母亲相依为命共渡苦难岁月顽强面对生活的故事。故事细节早已忘却(更大的可能是我的记忆将它封杀),字里行间弥漫的悲伤在我的心间久久不能散去,堵塞情绪,郁郁寡欢了半个月。自此,再也不碰及此类书籍和类似影视作品。贺岁档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和《一九四二》扑街的原因可能大概于此吧。这是影响我人生的第二本书,影响着我的心智,不要直面社会的另一面,带给你的不一定是顽强拼搏,可能还有情绪压抑和负能量负情绪。
下文没有影响我人生的第三本,因为那时还没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工作以后,读书渐少,除了教参。教师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外,有一种悲伤叫写论文评职称。写论文,大脑空空如也,咋写?有热心前辈提供自己成功的经验: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和学科专业教学期刊,先阅读再模仿。有目的的选择性读书,是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于是,找来很多专业书籍和期刊,期望能开启我“输出式”阅读——以写文章为目的的专业阅读。结果,一直在阅读,从未模仿。有想法,无法下笔。偶尔兴冲冲写下只字片语,对照期刊上的文章,差距实在太大。语句的专业规范表达、层次逻辑和条理布局差之千里。又有热心前辈提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三番五次修改后仍屡次被拒,理由是缺乏新意没有创新。缺乏新意我同意,但是如何创新?有业界大佬指点迷津:创新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小学教师实践创新为宜。读经典教育教学书籍和重要专业期刊,获取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和观点,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写成文字即可。还举例江苏生物特级教师王荐的进阶之路。知网上扒完王荐老师的文章,深以为然。醍醐灌顶后,读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的“两次倒转”教学机制和深度学习理论,觉得结合生命科学史和自己的实验教学,可以写一篇很好的文章;读比格斯的“逆向教学设计”,写一篇评价导向的课例貌似也不错;读信息加工理论写一篇生物核心概念的多元表征可能也不太难,仍迟迟没有动笔。去年,职称评定条件逐渐符合,除了论文。那就写吧,从郭华老师的“两次倒转”开始。写近完稿,知网了一下文献。一种悔恨涌上心头:想法比被人早动手比别人晚!上个月刚有人发了这样的文章。再扒扒深度学习、“逆向教学设计”和“信息加工理论”,看到相关文章发表的时间,有种想掐死自己的冲动。想法产生的时这样的文章很少,现在已成灾。“懒”字成千古恨。
除了多读,还应勤写赶写!痛定思痛,暑假一拿到高中新教材,就写了一篇新旧教材图像表征对比的文章,投某核心期刊小修后即录用。
“输出式”阅读——以写文章为目的的专业阅读,可以使书籍和杂志中的观点扎根于心,内化和发展为自己的思想,还可外化为文字,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使自己获得更多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达成更多的自我价值实现,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这或许是教师读书的最优方式。
限于年龄,暮年读书的样式我无法触及,其目的应该与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一致:自我价值的实现。如种花养草、茗茶观景、弹琴唱曲,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幸福。
教师,随时择机而读书,书其一生。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