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一个人的见识,源自于他读过的经典!

一个人的见识,源自于他读过的经典!

阅读量:3611080 2019-10-20


来源:京博国学(jingboguoxue)
《颜氏家训·勉学》有言:“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从古至今,读书一直是人类开启天蒙,获得知识,明了事理,学会做人的最基本方式。
周国平说:“无论哪个领域的书,我直奔大师,去读最好的书。我读大师的经典著作,不是为了做学问,也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些知识,是为了自己精神的成长。”
一个人的见识,就是源自于他读过的经典。
1
知乎有个问答: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
得到最高赞的回答是:“当你开始想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读书的意义。因为,是读书,教会了你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杨绛先生也早已回答过:“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有人要问了:一个人读过很多书,但是后来往往大部分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究竟有没有意义?
其实,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血肉。
三毛曾说:“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一个人认真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碎片化阅读就像难以阻挡的浪潮般侵入我们的生活。
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为76.2%,比2012年的40.3%上升了35.9个百分点。
“碎片化阅读”的多元路径与渠道使得全民阅读量持续飙升,但这种阅读习惯,导致许多人花费很多时间去阅读,却是读后即忘、无法沉淀。
以前我们的阅读是看书,现在我们的阅读是刷屏,而且是嗖嗖嗖刷。
尽管我们头脑中每天的知识碎片流入量很大,但碎片无法拼合成整体,无法建立一座成型的认知大厦。
那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
答案就是:读书,既要“精读”,还要“读精”。
也就是说,我们宁愿细细读那些经典,品那种“书中之书”,也比浪费时间看几十万毫无营养的文字强得多。

3
书是人写的,人之水平有高下之分,书的水平自然有高下之分。
俗语说的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胜过满筐烂杏,名作只要一本,便超过满座杂书。
我们经常面临一个悖论,当我们面临知识爆炸而愈发焦虑的时候,便渴望能够获得知识的快餐;但是快餐又不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导致收获更少,更加焦虑。
因此,不管外部世界多么快节奏地前行,我们都应该在内心,为那些经典留下一片安宁之地。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文化宝藏,时间易碎,但经典不朽。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蕴藏了天地之心、修齐之道、治平之方、文学之美,才能代代相传。
这些书,我们看了又看,但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书中的精妙智慧与隐藏细节,会像深海遗珠般慢慢显露出来。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4
有人要问了,“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书才是经典呢?”在此,大家可以借鉴钱穆先生推荐必读的三类书。
一是修养类的书。“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
除孔孟以外,钱穆先生还推荐精读《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与《传习录》这几本书。
二是欣赏类的书。此类书“最有效的莫如读文学作品,尤要在读诗”,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等。
三是博闻类的书。“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此外,钱穆先生还鼓励大家多利用“零碎时间”阅读,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假如每日能节约一小时,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个小时。”
读书,能从有情趣,有见识的人那里,得知如何过得有趣。这些有趣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从他们的文字里,又能得到许多人生借鉴,从而潜移默化的转化为自己的见识和修养。
人生路上,有经典为伴,与先哲同行,岂不乐哉。
有言有礼2020年招生一览
代码课程学习时间简要说明1冬令营·中庸一百2020.01.12-01.186-13岁,学员可为零基础2大学周末全天班中小学生3全日制一学期、一年制2.5-6岁(随到随学)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