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红色记忆|黄焕秋校友:“南天星斗、学苑栋梁”,他为中山大学的贡献不可胜言

红色记忆|黄焕秋校友:“南天星斗、学苑栋梁”,他为中山大学的贡献不可胜言

阅读量:3613702 2019-10-20


黄焕秋
 
黄焕秋,1916年7月生,广东惠州人。1933年9月就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曾积极投身“12·9”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参与华南地区青年运动领导工作;建国初期,任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华南团校校长等职。
1953年8月起,黄焕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务长、校长、党委书记、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等职,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92年3月离休。1998年,因为在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黄焕秋获“中山大学霍英东成就奖”。

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黄焕秋为广东高等教育和青年工作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黄焕秋同志热爱教育、热爱中山大学、热爱师生员工,尤其注重爱护广大知识分子,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南天星斗、学苑栋梁”,八个掷地有声的大字正是黄焕秋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
敢为人先 开放创新
黄焕秋的一生,为中山大学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正是他敢为天下先的领导风格,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浪潮中带领着中大勇立潮头,为中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领着中大一次又一次地开创了全国高校的先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山大学百废待兴。1980年,黄焕秋出任中大校长。原中大校长曾汉民回忆说:“当时的中大什么都缺,尤其是教育设施。没钱就建不了教学楼,怎么办?正是黄焕秋大胆地提出设想,走出去,团结海内外热心教育、关心祖国发展的人士,动员他们捐建教学设施。”而中山大学的大礼堂梁銶琚堂,正是改革开放后内地高校最早以境外捐资人名字命名的建筑。
提起梁銶琚堂,许多老中大人都会对黄焕秋竖起大拇指。“如今,企业家命名的建筑不胜枚举。”中文系的黄天骥老师说,“但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哪个大学校园里敢以企业家(那时候叫资本家)名字命名一栋楼?!但中大在焕秋同志的领导下做了,开全国先河,这就是了不起的。”
不仅如此,1979年2月18日至3月5日,以黄焕秋副校长为团长的中山大学教师代表团一行12人应邀访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这是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批访港的高校教师代表团。改革开放初,也是黄焕秋带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与国外开展学术活动。
在原岭南大学校友的支持下,他提出了一个倡议:从中大挑选几个系,合并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将已经解散了的大学复办成现有大学的一个学院,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
奠定基础 远见卓识
除了大胆创新,黄焕秋还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大仅剩数理化生地文史哲等专业,复办专业迫在眉睫。于是,经济系、法律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等基础文科专业陆续复办,但这与当时的风气相悖,黄焕秋为此顶住了非常大的阻力,但还是把中大的文科一个一个地复办起来了。”曾任中山大学教务处处长的李修宏介绍。
此举奠定了中大综合性大学的基础,正是从这时开始,中山大学的文科专业迅速发展,哲学、人类学、历史学、中文等专业学术研究水平均走在国内前列。
上世纪80年代初,黄焕秋还提出要成立两个中心:英语培训中心和汉语培训中心。1981年,中山大学汉语培训中心成立。1982年2月,时任中心副主任的张维耿到南京出席一个教育会议,在出席单位一栏填写“中山大学汉语培训中心”,有人还感到奇怪。而几年之后,全国高校先后使用汉语中心这类的名称。“老校长对外开学潮流之先,在为单位起名上颇有前瞻性。”张维耿说。

敬才爱才 广纳师资
“尊重知识分子,爱惜人才。”黄焕秋的这两大特点被中大的教职员工交口称赞。
在许锡挥教授的记忆中,有一件事让他印象尤为深刻。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大化学系的徐贤恭教授遭到公安部门审查,面对审查,不知情的徐教授感到委屈而愤恼,一气之下离开中大到武汉高校任教。得知这一情况,作为教务长的黄焕秋同志立即与时任中大党委第一书记的冯乃超赶往武汉,亲自登门道歉,将徐教授请回了中大。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正是黄焕秋代表学校,一个一个地敲开了商承祚、容庚等“国宝”级老专家的家门,为他们落实待遇,说服他们复出,为中大的学术发展重新打开了局面。
亲切随和 平易近人
黄焕秋和教职员工聊天的身影在康乐园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家很少称他"黄校长",更为亲切的称呼则是"秋哥"。”许锡挥教授说,“秋哥”走到那里,必然有教师或其他什么人和他边走边谈。
黄焕秋的家里也经常高朋满座,大家常找他谈工作、诉苦、请求帮助、提出建议。当时绝大多数教师家里没有电话,于是随时会有人敲门找他,他也来者不拒。“校内的情况他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把教工当作朋友,学校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和你平等交流,将心掏出来给你!”曾汉民说。
无论在位还是离休,焕秋同志出行都是和老伴坐公交车,生病了要吊针也只是去校医院,从来不搞特殊。而且,虽是中大老校长,但黄焕秋7个儿女没有一个沾上他的光在中大工作。他的一个儿子在高考中已经上一本线,身为中山大学的领导,如果向学校提出录取照顾的要求,在当时是有条件的,但黄焕秋说“他什么样的成绩就应到什么样的学校读书。”最终,这个儿子在福建完成大学学业。
来源:中新网、凤凰网、广州日报
编辑:方梓茵
初审:曾秋意
审核:林娜
审核发布:黄婷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