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都开始玩点映?

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都开始玩点映?

阅读量:3618049 2019-10-20


2015年,《万万没想到》点映票房1.1亿,随后以20.6%的排片量斩获39.3%的票房,上座率达到同期市场上座率的3倍。
2018年,《我不是药神》3天点映票房过亿,一度以10.9%的排片斩获52.1%的票房,首映日创下49.2%的排片和1.6亿票房,综合票房占比高达82%。
2019年,《流浪地球》举行87场点映,口碑爆棚,最终创造上映90天,国内总票房46.55亿人民币的好成绩。随后《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大黄蜂》、《阿丽塔·战斗天使》、《银河补习班》、《哪吒之魔童降世》,几乎所有电影都开启了点映场。一系列电影的点映成功,似乎让这一环节成为了电影市场的标准的动作。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能够提前看到电影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就算没有看到,根据点映口碑选择公映后是否买票,也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对于电影院线来说,点映也可以直接看到影片的市场反应,以此为依据进行排片,也可以最大化影院的上座率。但对于片方来说呢?究竟是什么推动着点映场的普及,难道仅仅是眼馋前面那些成绩?但因为点映口碑不佳而惨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点映死”的行话言犹在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点映的那些事。
 
1
点映在中国是如何开始的
 
点映在国内的历史,其实并不如好莱坞悠久。

2002年,张艺谋为了让《英雄》有资格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深圳举行了为期7天的点映。随后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无一不都是因为此开启点映。可以说,点映从一开始,只是为了参赛拿奖,镀金回国方便宣传。小规模、小范围。很显然与如今的大范围、动辄上千场的点映场有了很大的区别。规模的改变,当然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如今开启点映的原因发生了改变。
 
2
为什么要点映
 
要说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更好的卖票。好莱坞从最开始发明点映这种形式其实也就是为了宣传,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好莱坞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根据点映的反映,调整发行策略。
 

比如李安的《卧虎藏龙》,通过点映,发行商了解到这部片子根本不能主打主流市场,而应该针对中年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为核心进行宣传。于是在发行宣传过程中,先针对武侠动作片迷、功夫迷展开市场营销,积累口碑的同时扩大影响力,然后再针对主流人群进行广告投放。
 
不过这种形式,对于国内目前来说,并没有参考价值。从近几年的成功案例来看,国内进行点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造势和口碑宣传,除了普通观众,还会邀请媒体、影评人提前观看,先在网上进行一波口碑宣传,类似于游戏的内测,为的就是吊足观众的胃口,等到正式公映时,因为点映的反响,不仅会给排片的院线带来信心,还会在极其重要的首映日取得好成绩,从而引发口碑裂变式传播的蝴蝶效应。但这一点并不总是如此顺理成章,因为点映不仅会成就好电影、杀死烂片,甚至还会误伤一些老老实实上映就能成功的影片。
 
3
不是所有影片都适合点映
 
既然点映是为了进行口碑宣传,那么一定就是质量好的片子都应该进行点映。不过很不幸,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大多数影片来说,如果你有好的质量,点映确实是最低成本、最直接的前宣动作,但对于一些特定电影来说却刚好相反。因为与点映口碑功能类似的还有一个版块,叫做首映日票房。
 

如果《绿皮书》点映口碑好,首映日的票房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之前并没有什么人知道它。但如果是漫威电影呢?可以想象,如果漫威电影开启点映,一定会有无数漫威迷涌入点映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原本你开不开点映都会去看的那部分人,有一部分分流到了点映场,首映日他还会去吗?至少可能性少了一些,因为他已经是周围人中间最先看到的那一个了,二刷、三刷的时间点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最终便造成了首映日的票房也许还不如直接公映的好,对最终票房也必然会造成影响。
 
回到一开始,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才适合点映?答案是,没有口碑、需要口碑、质量好到能造口碑的电影。那些已经有了好口碑、或者质量不过硬的,就不要凑热闹了。
 
4
为什么点映越来越普及
 
最后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点映越来越普及?有一句话叫做,宣传方式的改变,一定在于受众的改变。如今的电影市场,不再是一个奖、一个流量明星就能撑起一部电影票房的时代。无论是各大打分平台,还是电影自媒体,观众们越来越相信口碑的力量。这才让片方开启点映场。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是绝对的好事,这意味着影片质量决定一切,演员实力决定一切,电影开始回归最初“内容为本”的样子。低成本的电影也能出头,观众筛选佳片的参考也更加可靠,市场选择决定艺术审美。相信这个转变能为中国带来更多精彩的电影。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