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优化工作,以省委、省政府批复的《太原都市区规划》为纲领,强化高质量发展内涵,坚持特色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城市设计的刚性管控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的资源配置作用,从总体发展目标、区域协同、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工业强市、品质提升六个方面,强化高质量发展内涵,坚持特色文化发展路径,在国家战略中谋方位,在区域格局中谋方向,在城市特色中谋方略,实现重点突破、后来居上。
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示意图(图片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明确新目标,找准新定位提出建设以“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家转型创新基地、内陆开发开放高地、山水宜居锦绣龙城”为定位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目标。
实施区域协同战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大通道、大枢纽,融入国家战略。发挥好京昆、二湛、青银三大通道交汇的国家级枢纽城市的作用;构筑纵向二湛大通道、丝绸之路第二通道和京太西通道;形成六向联系的放射型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改扩建武宿机场,规划第二机场,选址建设第三客站,加快建设京太延高速铁路,形成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全面融入“京津冀”建设。
促进空间协同,强化交通支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面向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重点推进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建设,提升省会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太原都市区构建“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三横、六纵”干线铁路网和“一环、八射、七连”的高速公路基本格局;加快建设太原二环高速公路,调整现状绕城高速为城市快速路,破解高速环对城市空间拓展的束缚,形成“两环、五横、八纵”的快速路体系;加强组团间和组团内轨道交通联系,带动新区发展。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将清徐、阳曲、古交纳入城市发展框架,空间上坚持组团式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市紧密联系、功能融合的发展组团。
构建生态体系,建设绿水青山森林之城锚固生态安全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定市域战略支撑性生态空间,划定“三区三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构筑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结合太原市“三山环抱、汾水中流、九水环绕”的地理环境,将环城生态资源引入城市,建设东西向山水渗透空间,打通山城联系,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森林之城。
整合文化资源,建设国际文旅名城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融入京—太—西中国传统文化带,联动五台山、平遥等地区;整合机场、高铁站,构建“空铁一小时旅游圈”,建设国际旅游集散地。
培育自身旅游品牌,打造西山文化名片,建设西山国家文化公园,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打造晋阳湖景区,形成晋祠—天龙山,青龙古镇、崛(山围)山—汾河二库、双塔公园、明太原县城及汾河等5A级景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建设转型创新示范之城壮大北部经济活力。依托中北大学等科研资源,联动太钢、不锈钢园区和阳曲产业园区,建设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为特色的活力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太钢绿色集约高质量发展。
增强南部产业动力。重点建设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山大、晋中高教片区统筹发展,形成人才、科研、高端产业密集的创新区域。依托南部空铁联运枢纽,建设太原国际港经济区,争取自贸区政策,带动太原成为内陆开发开放高地。
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市域范围共布局7个开发区,一个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一个“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开发区;三个工业产业主导的开发区;两个围绕农业与生态资源为主导的开发区,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山水宜居锦绣之城彰显锦绣龙城特色风貌。以汾河为纽带,太原府城、晋阳古城为核心,构建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展示体系,划定重点风貌控制区,彰显古今交融的文化魅力。保护工业遗产,展示国家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的辉煌历程。
建立城市地标体系。建立高层地标、显著地标、门户地标、历史文化地标相结合的地标体系。在迎泽、长风、汾东等中心区域规划高层地标;突出山西博物院、长风商务广场、山西省体育中心等显著地标;强化武宿机场、太原南站与太原站等门户地标;提升双塔、晋祠、府城等文化地标。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强化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打造丰富多样、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天际线。在重要节点和地段,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展示馆、城市专题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精品建筑。
加强建设管控能力。探索“6+3”示范引领,构建城市设计体系。研究形成包含建筑风格、色彩、第五立面等风貌要求的指标体系。降低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作用,确保规划落实。
加强地下空间利用。城市新区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设计;旧区更新充分利用浅层地下空间,探索解决停车难等问题;轨道站点注重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有效延伸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指导乡镇、村庄规划建设,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和美丽宜居示范村。? END ?◆ 来源:太原日报(如侵删)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