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高考录取
很多高中教师、学生和家长明显感到一种趋势:2019年高校招生,自主招生人数明显缩减,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人数缩减一半,有的高校甚至取消了自主招生。
绝大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人数大幅下降,极少数高校有小幅增加。
除了上文提到的清华大学,其他很多高校大幅度缩减自主招生名额。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高考自主招生人数为236人,而2019年则降低为32人,这个数字还不足2018年的零头。
再如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人数是408人,2019年则为46人;中央财经大学2018年为186人,而2018年为62人。
各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如下:
当然,极少数高校自主招生人数也有增长的趋势,比如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当然,增加的人数还是较少的。
自主招生到底是什么?招生程序又是如何规定的?
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自主招生模式——把高考和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相结合。以一些“985”“211”重点大学为代表,它们的自主招生比例一般设定在年度招生计划的5%左右,录取学生的主要条件就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并辅之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比如,高中阶段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或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专利或创造发明;文学、艺术或体育特长等。这些高校均要求考生参加当年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控制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基于以上几点可能享受到降分录取的优惠。
自主招生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考生报名,然后通过学校初选,再进行笔试,最后还要通过面试考验。
当前,报名以学生自荐和中学推荐为主,学生通过网络报名后,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资料进行审核,然后确定笔试人员名单,笔试人员通过面试之后,成为预录取学生,学校再根据预录取学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综合判断降分幅度,学生要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达到降分后的录取分数线才能被录取。
那么,自主招生为何缩减?招生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的,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什么秘密。其中,冷丝看来,两大问题最为公众所诟病:
一是招生对象的定位不明确。推行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高效能从自身学科特长和实际情况出发,不拘一格招人才。但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高校自主招生的标准趋同一致,基本都要求学习优异、拥有某些特长或者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了奖励,而不是从自身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角度出发进行招生,自主招生的要求和高校的学科设置联系不够紧密,对招生对象的定位不够明确。
二是高中的推荐机制存在不公平现象。目前,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是学生自荐和高中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高中推荐——占了很大比例,但由于推荐标准的模糊性,由谁推荐,如何推荐推荐谁,这些都存在一些问题。
在公认的标准中,一般是推荐那些成绩优异、具备一定特长、拥有一定发展潜能的学生,但是由于推荐机制不完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推荐的学生并非是非常优秀的。
毋庸置疑,这些存在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自主招生缩减的重要原因。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又该如何进一步完善?
很多专家已经提出:自主招生考试必须专业化和规范化。
因为涉及大范围的招生考试组织和实施,包括出卷审题、考场安排、试卷运送和保密等工作,十分复杂,很多高校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组织大规模的考试,直接导致一些优秀人才不能通过自主招生的途径进入心仪的大学,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高校和政府的第三方考试服务机构,专门选拔和评估专业人才,并且选拔的成绩和结果是被自主招生院校认可的。
要拒绝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招生领导小组,由相关领导、专家学者、招生负责人员和纪检监察人员共同组成,相互监督;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通过法律规范自主招生考试。
此外,冷丝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还要进一步加大规范高中推荐的力度,加强对学生个人档案的管理,建立推荐人问责制度,做到谁推荐谁负责,从法律层面上杜绝腐败现象。
阅读原文查看本文百家号最下方跟评
查看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