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百年南开创始人——张伯苓先生

百年南开创始人——张伯苓先生

阅读量:3620227 2019-10-21


2019年10月17日,是南开建校100周年校庆日。回顾南开历程,“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早有明训。"公",就是为公不为私,"能",就是知识、技能、本领。“允公”是大公,“允能”是力求最能。在中国内忧外患之时,要使命自觉,既要培养学生爱国的公德,又要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能“有公无能”,更不能“能而忘公”。“日新月异”则体现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性。当时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学子、学校,民众、国家都必须日新月异才能应对世变之局。可以说,南开当年虽为私校,却处处为公。正如南开创始人张伯苓校长所说,“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
 
建校当年,附近是天津有名的南市“三不管”地带,三教九流、百业丛生、五毒俱全。张校长严令学生不得踏足南市地区,不能沾染不良习气。南开主教学楼里,有一面明镜,上有传承百年的容止格言,希望学子们以此自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年轻学子对镜对文查漏补缺一番,方能进南开园,这不仅是对校风的管束、对形象的要求,更是对中华民族未来新人的有意塑造。
如今,南开人的足迹遍布全球,南开的教学楼,挂满杰出校友的肖像,各行各业,群英荟萃,让人目不暇接,他们都有一位共同的校长:张伯苓校长!

张伯苓(1876.4.5-1951.2.23),1892年进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他参加了甲午战争,目睹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继日本之后,英国强租威海卫。他眼见威海卫降下日本旭日旗,升起大清黄龙旗,次日黄龙旗降下,英国米字旗又升起来。国旗在本国国土只能短暂飘扬,两天之内,国帜三易。目睹此情此景,张伯苓受到极大刺激,他开始苦苦思索国家的出路。
1903年暑假,张伯苓东渡日本看到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1904年5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和严修成立"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南开”也是1907年学校迁到新址后才出现在校名中,因为学校所在地俗称“南开洼”,意即“南边的开洼地”,因此便为学校取名南开。校名真实朴素,却顽强的“越难越开”。
1917年秋,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18年,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修、范静生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

张伯苓与严修
12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到1947年牛津大学宣布承认南开学历(当时中国只有7所高校学历获承认)。解放后,因为南开大学,天津市建立了南开区,这样的先例世界少见。
张伯苓校长的思想没有体系(黄钰生语),他的直白口语和天津口音让一些人觉得不够学术(何兆武《上学记》),但同时,他也少了许多文人式的瞻前顾后,从而能更好地带领一所随时处在危机边缘的私立大学长期保持相对充足的经费、较高的学术水准、高效清廉的运转,并发展出“允公允能”的校风。南开的经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饱经战乱仍努力拥抱文明、委身政治仍努力维持独立。
 
 “土货化”这个词是张校长发明的。1928年,当时学术界“食洋不化”,“所谓土货的南开,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土货化”绝不等于妄自尊大,这一点张校长说得很清楚:“我既不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自私自利,也不希望我们的国家被狭隘的民族主义驱使。我不相信孤立,中国处在国际大家庭之中,不久必将对现代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1949年9月7日,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重庆,也是这个月,张伯苓收到香港南开校友王恩东以“无名氏”署名的来信,信中有“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一语。“飞飞”是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时的笔名。11月21日,蒋介石赴津南村3号看望张校长,张校长请求辞去考试院院长职位。11月23日,蒋经国拜访张校长,敦请他离开重庆。11月27日,蒋介石父子再次拜访张校长,请他离开重庆,去台湾或美国。张校长婉言谢绝。住在津南村7号的刘兆吉之子刘重来当年8岁,他记得蒋介石来时,大人不让靠近,但小孩可以随便看,“(蒋介石出来上车时)可能有点心慌,一回头撞在车门,声音很响。”11月30日,重庆解放。

第二天,《大公晚报》记者前往重庆津南村3号访问张校长,询问他对解放的观感。他沉默了一会,摸了摸头上短短的白发,说:“当然,今天重庆是解放了,每个人都感到欢欣和鼓舞,我本人也同样地感到快慰,此外我没有什么特殊的观感,不过,”他停了停,“这倒并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事,几月前北平人民政府不是成立了吗?……而且很多地方会同样到来的!”被问及外传的蒋介石来请先生走,张校长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是的,蒋先生在离渝前曾两次来我这里,并曾派他的儿子来过。请我同他们到海外,但我始终没答应,因为我已年老了,我现在74岁,隔不久便是75了。”这时张校长的太太指着他说:“他已不能做事了。”记者又提出今后教育动向问题,张校长说,他没有外出,不过朋友转告说,人民政府的措施很好。他把手抄的一份新政府协商会议草案第五章教育文化政策和一本小册子给记者看,说,“毛泽东先生很不错,他是一位顶进步的哲学家,这本册子(指《新民主主义论》)还是对日抗战中写成的,眼光真远大呢!……我相信照这样中国一定会好起来,中国好了,我们大家不都好了吗?”
 
1949年12月,张校长与喻传鉴商量,决定将重庆南开中学、小学及幼儿园献给国家,指令教务主任刘兆吉编造详细清册,赴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献校。刘兆吉后来回忆,他平时主管教务行政,对厚厚几本财务清册心里没底,就多说了一句:“这些账目是否真实,可不能出差错。”话音未落,张校长已经怒形于色,用十分激动的口吻说:“兆吉!你以为校长也有贪污行为么?”后来政府验收顺利通过,经过多次查证,私立南开虽然募集款项多,校产多,但并没有贪污行为。
 
1950年1月,张校长第一次中风,幸得恢复。5月3日,重庆南开中学教职员欢送张校长北归,在大操场合影留念。5月4日,张伯苓校长飞往北京,暂住西城区小酱坊胡同傅作义住所。他在北京住了四个月,周总理、傅作义、竺可桢、陶孟和、吴有训、梅兰芳等人先后前来看望。这一年张校长75岁,右腿不是很好,起身不易,但他总是自己咬牙奋力由座中双手用力跃起,立起以后,慢步缓行。张伯苓常常对来访的客人说三点:第一,中国几千年的贪污腐败,现在清除了;第二,人民政府人才济济,有好人就能办好事;第三,我们有一个大国苏联为帮手,外交就好办了。
 
1950年9月15日,75岁的张校长启程回天津。离开北京前一天,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为其饯行。张校长把严修的照片送给周总理,周总理说:“我在欧洲时,有人劝严老先生说,不要帮助周恩来了,他参加了共产党,老先生说,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说出这种话,我很感激。”
回到天津后,张校长一家先后落脚南海路和宁家大楼,不久,就又搬去大理道37号(大理道37号的房子是卢木斋之子卢开源的,当年的木斋图书馆即是他捐资修建),也是借住。张元龙说,“我爷爷没有任何存款,也从来不玩古董,就是有几块手表,”“他一直觉得玩物丧志,对孩子从小不允许玩乐器,连爱好都不允许,所以我们也都没嘛爱好。”在天津的最后岁月,张校长最大的乐趣就是每晚8点整,从抽屉里拿出七块旧手表与无线电对时间。

 
回到天津第二天,张校长去了南开大学,由喻传鉴、冯文潜分别介绍解放后学校的变化。9月20日,他再赴南开大学与一些老教授、职员会面,问了些家常话,并表示准备用三天时间遍观大学南院、东院和北院。后来张校长又去了南开女中和南开中学。10月17日的南开校庆,张校长没有参加。
 
张校长生活很规律,每天5点半起床,洗漱后6点跟着无线电做早操,7点早餐,餐后,由工友陪着去遛早。大约10点回家,休息一下,看看报纸,12点午饭,饭后一杯浓浓的香片茶,下午1点半睡午觉,3点左右下床,接待陆续到来的客人。和解放前相比,客人少多了,但也有来得勤的,比如黄钰生先生。
 
1951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九,卢开源来看望张校长,带来一个好消息,“北京准备请张校长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校长很高兴,下午6点多,亲自送卢开源到户外。那天天气很冷,当晚张校长第二次中风,口角歪斜,不能讲话。2月19日,黄钰生代为起草遗嘱。2月23日,下午6时30分,张校长逝世。他的三子张锡祚回忆,父亲死后双目不瞑,看护他的护士傅同志用热毛巾给他揉摩双眼,说道:“安息吧!安息吧!你的工作已经做完了!你应该休息了!”他的眼这才闭上。第二天,他的学生周恩来赴大理道37号吊唁,并送花圈,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四天后,蒋介石在台北得悉消息,在日记中写下:“痛悼不已。”
 
张校长的追悼会上,黄钰生在悼词里透露了老校长的心境,“他懊悔晚节的失足,他叹息老境不能参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的工作……”。张校长与黄钰生在最后交流的那些日子里,主要谈两个方面,一是南大最新情况,南大老人的变化;一是当时中央的政策。在一份手写的自传里,黄钰生叙述了解放后张校长思想的转变,“对我这个美国留学生来说,要把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变为对美仇视、鄙视、蔑视的思想……这个弯子,从理论对我讲说,是转不过来的。但是我终于转过来了,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志愿军打了胜仗。”这份自传不长,写于1980年,一直藏在黄钰生的书桌里,直到他1990去世后好多年,她女儿黄满为编写纪念文集整理父亲遗物时才发现。
一代人师,教育楷模!张先生创立南开的初心就是希望教育强、中国强!如今,百年南开,不忘初心,历经风雨,不悔信念,踏实做事,硕果累累。两位共和国总理、数不清的学术泰斗、商业巨子、政界精英,他们都有着同一个名字:南开人!张老校长,南开如您所愿!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祝愿南开的明天更美好!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