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南开,风华百年
有哪些你不得不了解的历史浮沉?
百载风雨中
有哪些你不曾知道的峥嵘沧桑?
救国浪潮中
南开大学如何以现代教育自力图强?
抗战烽火中
南开大学如何与北大清华坚韧奋斗
写下西南联大的不朽篇章?
今天学习南开继续给大家带来
百年南开校史联播《南开大学史话》
——笳吹弦诵在春城
内容阅览:
南开与北大、清华可谓“通家之好”。梅贻琦是南开中学最早的毕业生,与张伯苓有师生之谊。蒋梦麟及北大教授丁文江、陶孟和、胡适等都是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多年参与南开校政。三位校长“俱为君子”,彼此团结协作,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关系。联大成立之初,张伯苓曾对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意即你代表我),对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梅先生多负责。三校领导人顾全大局,互尊互信,倡导“兼收并蓄,学术自由”的良好风气。三校师生同样发扬爱国、科学、民主的精神,“同艰难,共欢悦”,教学相长,恢宏学术,在战火和困境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三校的优良校风和光荣传统在西南联大得到了融通、继承和发扬。这些都是三校能够团结合作,并与抗战相始终的重要原因。正如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所说“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会,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西南联大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由三校校长及秘书主任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原定主席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一年轮换一次。首先由梅贻琦担任。后来,蒋梦麟身兼他职,时常离校。张伯苓长期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实际上常委会工作一直由梅贻琦主持。1942年12月,在梅贻琦赴渝期间,杨石先代校常务委员,主持常委会例会。会每周举行一次,研究讨论学校各项重大工作。常委会做出决议后,由各部门贯彻执行。1938年10月18日第91次常委会决议:“本大学各院、处长此后得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常委会充分体现了集体领导与民主精神。
常委会下设三处,初期为教务处、总务处、建设处。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任建设长,负责筹划新校舍的建筑工程。后随建校任务完成撤销建设处。1939年,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定设训导处,查良钊(后受聘南开大学)任训导长。此时仍保持“三处”的体制。1943年,杨石先被任命为教务长。
西南联大设有校务会和教授会。校务会议由校常务委员、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学院院长及由教授、副教授中选出的代表组成。其职权为审议学校的预决算、学系的设立与废止、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颁行、建筑及重要设备的添置,讨论改进校务及常委会交议事项。
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校常务委员为当然成员。教授会为咨询机构,听取常委会主席报告工作,讨论学校的重大问题,向常委会或校务会议提出建议或讨论它们交议的事项,选举参加校务会议的代表和候补代表。教授会虽属咨询机构,但对学校的行政、教学和学生的活动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例如“一二·一”运动期间,教授会即多次开会,声援学生的罢课斗争。
三校还分别设有办事处,保留着各校原有的某些行政和教学组织系统,负责处理各校自身事务。南开大学办事处最初在龙翔街,后迁至文化巷8号,主要由黄钰生等人负责,工作人员不过五六人,管理学校经费以及南开师生的教务和生活事宜。
联大教师分别由三校自行聘任,然后再由联大加聘,也有一些教师是专由联大聘任。三校原有学生在联大继续就读者,保留原校学籍与学号,联大统一招收的学生为联大籍,学号分别标明N(南开)、P(北大)、T(清华)、A(联大)。
来源:党委宣传部
导演、演播:高杨
制作:八里台网络文化工作室
编辑:任正华
责编:雷婷
审校: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