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门广场留影艾英 中国纪检监察报
我出生成长在上世纪60年代,儿时曾无数次在画报上看到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心中的天安门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从孩童时起我就暗下决心:要到北京读大学。这样就可以看到天安门城楼,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1981年夏天,我到北京上大学的梦实现了!我的高考成绩不错,第一批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我是全家第一个大学生。
当时父亲在青海工作的表弟、我的叔叔从青海回老家长春探亲,父亲就托他带我从长春到北京的学校报到。1981年8月31日傍晚,我随叔叔坐上了绿皮火车,经过一夜颠簸,9月1日早上,我们到达北京站,然后坐上了公交车。车经天安门广场,我惊喜地发现,昔日画报上的一切近在眼前!
我在学校报到完毕后,将行李安置好。吃过午饭,叔叔就带我来到天安门广场,我们流连在金水桥畔、正阳门城楼和前门箭楼之间,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叔叔知道我第一次来北京,请广场上照相摊的师傅给我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照片上,我梳着短发,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意,穿着一件浅咖啡色格子图案夹克衫,左胸前戴着一枚校徽,左肩挎着姐姐送我的米黄色人造革皮包,脚上穿着人造革黑皮鞋,裤子长度不够放出一公分——当时很流行,一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二是我在长个,刚买的裤子就嫌短……后来,姐姐把这张照片放大了一张,我贴在男友送给我的礼物——一本大相册上,他在相册扉页上写了一句话:“在生活的大海的礁石上都会留下你美好的记忆……”我在照片下面也写了一句话:“1981年9月,我来到了北京!”
我在北京读书的5年间,无数次去过、路过天安门,而最难以忘怀的是1984年10月1日,我与众多北京大学生,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联欢,表演集体舞。那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盛大庆典,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大型庆祝活动。能在庄严宏伟的天安门广场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机会千载难逢。为了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校部分81、82、83级学生,从时年初夏就开始练习,84级新生9月后也加入进来。每天下午或晚上,在教室、操场,在宿舍走廊、水房,听着录音机播放的歌曲,跟着变幻的旋律,大家一曲又一曲地跳着。我们用汗水和泪水换来舞姿优美、肢体协调,同时增强了大家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
10月1日下午3点多,我们乘坐大巴车从学校所在的北太平庄来到天安门广场,我们的方阵在人民大会堂附近。我们用充沛的热情,展示着所学的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青春圆舞曲》《阿细跳月》《桔梗谣》《高山青》《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跳舞是各个方阵轮流,每个方阵跳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广场上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天安门广场上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
其实,身在其中的我们,并看不到场面的宏大,周围只见各个学校的大学生,他们挥舞校旗,更多的是挥舞国旗。互相之间在拉歌,看谁的声音响亮、气势足,嗓子喊哑了还在唱。但身在其中的我们,有一种无言的骄傲、自豪和神圣感。站在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的心脏、世界最大的广场!感受着中国的巨变、中国的强大!
当一组组焰火腾空而起、一束束礼花漫天飞舞时,同学们激动地抱在一起,流下幸福的眼泪……联欢即将结束时,我与男友请一位有相机的北京同学拍了一张合影。后来同学把照片冲洗出来,送给了我们。这张珍贵的彩色照片,我们一直保留到现在。
1986年6月,我大学毕业前夕,正好二哥从长春来北京出差,到学校看我。我和二哥、男友一起去了天安门广场。二哥是要“故地重游”,他15岁那年跟着一些比他大的学生来到天安门广场……两年后,二哥成为下乡的知青,后来他被选送到东北山区兵工厂,多年以后才回到老家长春……二哥经历多,吃的苦也多,在最好的青春年华没有机会读书、考大学,是二哥一生的遗憾。
我和男友决定要在毕业前夕再好好看看天安门。那时我们已经毕业分配,男友因为是北师大校报的学生编辑,常州日报社来学校挑选毕业生,第一个就选了他,后来我也幸运地被分到常州。当时男友已有自己的照相机,我和男友还有二哥,三人在天安门前拍了很多张照片。就这样,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京,告别了天安门广场……
这三次留影,是我对天安门的特殊记忆,也是我人生的珍贵回忆。三次留影,三个时间刻度,三种不同神态:一个是刚考进大学,兴高采烈的样子,懵懵懂懂;一个是已升至大学四年级,美丽的梦想在这里编织,彩色的青春在这里绽放;一个是毕业前夕,要到江南开始新生活,虽然一切未知,但心中充满希望。
从相机,也可看出中国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先是在照相摊请人拍照,再是借用同学的相机,毕业时男友买了相机,所以那时的照片单人的、双人的都有。
三次留影,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北京是我精神的故乡,那时建立的对祖国、对人生的信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生活的大海的礁石上,留下我许多美好的记忆……(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