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学习——考试——录取”这条“成才”路径在当下恐怕已经悄悄地发生了一些较深刻的变化,那种“学什么——考什么——录取考得好的”的逻辑已慢慢发生变化。
在这条“线”上,教材即学习内容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它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教材上的内容,就是成才的依据;你把教材上的内容学得越好,那么就越有可能被“录取”而成为“人才”。 这种“人才”是由教材一端决定的,所以,在以往时代,教材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教师、学生围着转的核心,殚精竭虑、竭尽所能的研究、学习对象。 现在的转变方向可能是这样的: 先从未来发展、当下需求来确定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比如当下时代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最不需要的是“知识箩筐式人才”;那么“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应该是“解决不断出现的未知问题的能力”。 然后思考、追问有这种能力的人才,怎么样才能用“考试”的方式把他们“选拔”出来,——由于考查的不是“固有不变”的东西,甚至也不是解决“已知问题”的“套路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该如何设计,是非常困难、非常专业的事。但它应该正在路上,正在向我们走来;——它必须要向我们走来。 再然后,通过“考查方式”——它的通常样子会是“一张试卷”,向学习者“展示”“宣示”:未来、当代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你们要努力往这方向发展。 ——承担以上任务的必然是最熟悉、最接近世界、社会发展“前沿”的高校各专业研究者,以及专门研究“考查”科学的专业人员。 最后,或者才是包括“教材”在内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等,围绕这张“试卷”,提供各种到达这种“试卷”的学习资源、路径等,帮助学习者“答好试卷”。——这时的教材已经处于相对“被动”“被支配”的地位。 作为教育者,我们固然同样会也可以直接“通过教材”去“回答试题”,因为这样最省力;但作为教育研究者,也就是高阶的教育者,研究教材之余,研究教材的“上位”——考试评价,无疑对我们今天、将来需要怎样的人才,会有更贴近的认知,更直接的感受。——因为我们应该没有足够的能力直接跑到世界发展的最前沿去“看一看”这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 从研究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这个角度来看待、定位进而研究考试,或者能更深刻地体会考试评价的意义,然后更准确地抓住课程改革的“牛绳”。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个人原创,如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欢迎大家参与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