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原创,兴趣爱好!如有欠缺,请多指教!
本号图片版权所有,谢绝使用,违者必究
白衣庵,位于晋祠南堡正街之南十字路口,该庵为区保。
如今的白衣庵庙门朝东,进入院内,一座现代建筑赫然耸立在眼前,而原来的大殿好似沦为配殿一般。
然而不然,中国古庙的朝向,大多面南背北,白衣庵的大殿正是如此。
该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
大殿东西两山各有墀头一垛,砖雕墀头,分别刻“祯祥”二字,其意为吉祥幸福的意思。
祯祥二字,语出《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等等。此两字清代建筑上多有。
大殿明间设四抹格扇门,两次间设格棂窗。
两次间窗棂中部图案为万字不到头,两侧为菱形。
进入大殿,正中为主尊观音大士,观音常着白衣,故有“白衣大士”之说,这也正是民间常把观音庙唤作“白衣庵”之故。
大殿内观音主尊的上部有一古匾,上书“慈航普渡”。
不过,在封建社会时期,男女授受不亲,庵堂多为女尼修道之所。
白衣庵内这座中规中矩的大殿,尽管外观朴实无华,但内部古风扑面。
抬头屋顶乌黑的梁架上至今依稀可见“大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金莊塑像功德主”等等的墨书题记。
由此可知,这座其貌不扬的大殿距今至少已三百多年了。
主尊两侧各有一浮雕龙柱护持,柱上木雕盘龙,威风凛凛,保存较好,为太原现存古庙内木雕盘龙柱之精华。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座大殿内东西两山保存有完好的“十八罗汉朝观音壁画”,推测这些壁画亦是康熙三十二年重塑金像时所绘。这也是太原现存此类壁画中的佼佼者了。
“十八罗汉朝观音”是佛教常见的故事题材,绘在壁上,一来节约地方;二来节约塑像之财,毕竟,建庙亦是村人量力而行。
根据庵内现存道光年间“白衣庵重修乐台记”可知,庵内原有戏台,今夕不存。
(手记:小小,仅管很痛,但是知道已拼尽全力~~)
微信:小小走遍太原
微博:小小走遍太原
长按—扫描—关注小小走遍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