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量子速读这么沙雕的骗局,都有人信?

量子速读这么沙雕的骗局,都有人信?

阅读量:3629259 2019-10-21


1900年的一天,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和儿子欧文在绿林中散步。他对儿子说:“今天我完成了一项重大发现,它的重要性堪与牛顿的发现相媲美。”
这一发现就是著名的量子理论。

“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m,意思是“多少”。
当它被普朗克引入他的量子理论之后,就被赋予了如此概念:任何一种能量都不是连续的,它是以特定的量成批地被放出或被吸收的,这种特定的量被称为量子。

炙手可热的量子科技

近年来,量子科技大盛,从量子加密通讯到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相关竞争愈演愈烈。
中国量子计算研究处于国际第一梯队。
2016年8月16日凌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是世界第一颗从事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
今年5.1刚过,中国科学界放出一个重磅消息:中国科研团队宣布成功构建光量子计算机,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其计算速度是国际同行24000倍,经典算法也比世界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快10-100倍。
2019年8月9日,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最新一期刊登了中国学者在量子计算研究中的新进展,题为《Generation of multicomponent atomic Schr?dinger cat states of up to 20 qubits》。

这项成果由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

有趣的是,我国的量子通信被有的人称为伪科学。正如上世纪90年代,很多研发量子计算机的科学家,被认为是在“骗人”。
如今,量子计算机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前沿科技领域,它的发展前景也被众多科技公司看好。
上个月,美国科技巨头IBM宣布,将于今年10月中旬正式发布拥有53个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子计算机。IBM承诺,将对外开放95%的量子计算机的服务。
随后,谷歌研发团队在一篇论文中透露,已首次实现“量子霸权”。
谷歌在NASA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草稿,宣称“谷歌的 AI Quantum 研究小组的53量子比特处理器实现了“量子霸权,目前最强超算需要花费10000年的计算在量子计算机上只用200秒就够了”。不过没多久这篇论文就被撤回了。

短暂出现在NASA官网上的文章
却也不影响量子热。
科学到科学迷信仅一步之遥

在我国,“量子应用”如火如荼,商家将量子拓展到了每一个能赚钱的角落。
从量子袜、量子腰带到量子水杯,量子产品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量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曾对记者说过,他的姨妈也曾买过一个所谓的“量子挂坠”,商家宣称可以防癌。
今年5月,一款名为“量子饮粒”的饮品引发关注。该产品宣称可改善三高、心脑血管等疾病。只是随即便被科学打脸。
青岛中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发布的“量子饮粒”产品图片。官网截图
最近,量子技术的应用在一些从事“教育培训(piàn qián )”的人士手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网上流传一张动图:用眼罩蒙住双眼的小学生坐在书桌前,一手拿着书本,另一只手“魔性十足”地快速翻书……据说这种行为被称之为“量子波动速读”。

10月14日,北京某教育机构组织6至10岁儿童进行了“第六届国际青少年量子波动速读大赛”(都办了6届了!),之后视频被传到了网上,引发关注。
视频中,一排排学生以极快速度翻阅手中书本,旁边还有老师监督。


当然,也有清醒的小姑娘在一页一页看书——

“运用HSP高感知力量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在高速翻动书本的过程中,大脑呈现动态影像,就可以实现以往速读达不到的目标。”海报上写着该课程的特点。

据介绍,量子波动速读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是日本人飞谷由美子发明的,全称是Quantum Speed Reading,简称QSR,其原理源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看似静态的文字实际上也是以波的形式在传播。该方法以迅速激活右脑为目的,通过想象训练,视觉训练、高速度视读训练等,全面提升信息转换成图像的能力。

视频在网上扩散后,迅速引发网友的群嘲。
律师也回应称,这是典型的诈骗行为。被害家长过于望子成龙,又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可谓交了“智商税”。
为什么家长好骗?因为望子成龙的焦虑。本是受害者的孩子为何甘当骗子的配角,最终成了骗子的合谋者?因为父母和长辈们期待不能辜负。
据上游新闻报道,10月16日,海报上显示的北京心智通启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艾姓负责人表示,视频中的内容、图片文字都与他们没有关系。对于“量子波动速读”,该公司也从未有过此类宣传。但她也表示,“我们是高感知波动阅读,就是训练后,半小时能读10万字,能讲出45分钟大概内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学变得“时髦”,甚至成为骗人的伎俩。这是科学还是科学迷信?
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却被教会认为是“异端邪说”,宗教法庭最终裁定伽利略的“异端”罪名成立,并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直到1983年才被平反。伽利略成为现代科学划时代的人物。
文艺复兴驱散了“中世纪的黑暗”,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以法国大革命为转机,科学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伴随着法国大革命,同时揭开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帷幕。
慢慢地,科学成为真理的象征,甚至成为新的崇拜。
圆珠笔大家都用过,平平常常的一种文具。它刚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曾经被称为“原子笔”。那是在1945年年底,原子弹余威尤在,圆珠笔的制造商芝加哥商人雷诺就用“原子”命名自己的新产品。

当年美国用内华达沙漠作为实验场进行原子弹研发。每逢核爆实验,当局都要公布时间和地点,让人们远离实验区。然而附近一些镇子的酒吧或者咖啡厅每到这个时候就把桌椅摆到街上,方便顾客欣赏远处的蘑菇云。是的,没人怕核辐射,观看核爆是当地人的一项娱乐。
居里夫人发现镭以后,这个强烈的放射性元素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很多商品都用“镭”命名。其中有款美国补品叫做“镭补”,商家很讲良心,居然放进真正的镭化合物。前几年有人找到当年盛放“镭补”的瓶子,还能用盖革计数器测到明显的辐射。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公众先前对科学的怀疑和抵触烟消云散,转而引发出一波强烈的科学崇拜情绪。科学家什么都知道,科学什么都能办到,很多公众都有这种狂热态度。
如果拟一份各种迷信对象的名单,科学不幸位列其中。
时到今日,科学崇拜伴随科学迷信甚至是科学骗局。
有战胜李世石的阿法狗,就有AI算命;有大数据商业应用,就有大数据迷信应用;有量子计算机就有“量子读书”……
法国大革命期间,死于非命的罗兰夫人曾经留下名言“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以行”。
科学与迷信仅一步之遥!量子技术也一样。量子,多少欺骗假汝以行。
转载自晓说通信,有删改。
量子速读
真是笑死我了
在看点这里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