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庆祝西南(唐山)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办学专业9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庆祝西南(唐山)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办学专业9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阅读量:3631631 2019-10-21




2019年10月17日至18日,庆祝西南(唐山)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办学90周年,我院相继开展了庆祝90周年主题学术系列讲座活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鲍家声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冬青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孔宇航教授与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魏春雨教授四位主讲人,分别以“建筑学人的国家情怀—建筑求索思与行”、“在地域和时态的关联中传承和创新—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院设计”、“建筑学思辨”与“从类型到图式”为主题展开讲座。本次活动吸引众多建筑与设计学院学子前来参与,同学们认真聆听,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讲座一:建筑学人的国家情怀—建筑求索思与行
10月17日晚,原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鲍家声教授进行了题为“建筑学人的国家情怀—建筑求索思与行”的学术讲座。鲍家声教授通过分享自身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走上建筑之路、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小故事开始,进行了精彩讲述。鲍教授以建筑教育、建筑设计两种职业角度和自身建筑学之路为例,对建筑学人的设计理念、研究目的、责任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他强调,建筑学人应当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用其所长去解决问题,以自身事业需要为重,不受自身兴趣限制。同时,鲍家声教授提出“核桃理念”、“博古架理念”、“集装箱理念”“三念”概念,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具体讲解其中深意,为同学们未来的设计之路提供了可参考的指导思想。讲座由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崔叙副院长主持。
讲座二:在地域和时态的关联中传承和创新—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院设计
10月18日上午,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韩冬青教授以“在地域和时态的关联中传承和创新—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院设计”为题进行了学术讲座。韩教授以其设计作品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作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其宏观场地、建造过程,并对建筑材料进行详细讲解,引出如何平衡严格的遗址保护与多元的现代功能之间的关系和如何恰当地建立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关联两个关键问题,强调要在地脉和时态的关联中传承和创新。同时,他表示建筑师应当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思辨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尊重不同时期的历史,多设计多思考。对于新材料的出现,在认知基础上更要参与到其研发过程当中。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杨青娟副院长主持本讲座。
讲座三:建筑学思辨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教授以当代建筑学教育为开端,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引出了“建筑学思辨”的主题。他认为建筑教育应当是“怎么学”,而非“学什么”,强调建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以风车形式的生成方式为例,孔宇航教授提出当代建筑教育应当从写作思考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建筑思维的创造性与发散性。同时,他表示建筑设计应当结合建造与形式,建造过程、材料应用与加工工艺等都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最后,孔教授以约瑟夫·里克沃特的理念作为结尾,希望各位老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回归建筑的原初性与本质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杨青娟副院长主持本讲座。
讲座四:从类型到图式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进了题为“从类型到图式”的学术讲座。讲座中表达出自己对建筑的态度,他认为建筑应当是纯粹的、神圣的,其核心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随意改变。魏春雨教授通过整理作品总结出的多种常见的类型表现,引出类型与结构主义的概念。以其代表作品和其他名家画作为实例,结合其博士毕业论文的核心思想,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域类型学与地方图式语言。他提出,图式是基于对原形、图像等多种元素的思维认知结构,包含从地域到地方、从功能关系到结构关系的深层内涵。基于上述理念设计的地方工作室,最终实现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建筑空间产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杨青娟副院长主持本讲座。
为实现更好的师生交流,四位嘉宾的主题讲座结束后,现场进行了问答环节。同学们从建造结构、建筑逻辑生成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教授们以多年来的实际项目研究与教学思考为例逐个认真解答,为同学们指点迷津,聆听讲座的建筑与设计学院学子表示收获颇丰。
活动最后,鲍家声教授、韩冬青教授、孔宇航教授和魏春雨教授对西南(唐山)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办学专业90周年表示真切祝贺,并衷心祝愿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学工作越来越好。在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西南(唐山)交通大学建筑办学专业90周年主题活动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丨组委会
编辑 | 刘野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