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才能拯救国人的玻璃心?
阅读量:3632317
2019-10-21
按照惯例,我先解释一下突然更新的原因,以免吓到我那79个、即使在我半年一更的频次之下,也未曾取关的忠实粉丝。
我的前舍友S虽然已经远赴厦门大学读书,但是却给我留下了一份感天动地的馈赠:一张里面还剩一百余块的新天地电影院会员卡。
我满怀激动的心情,颤抖地捧着S老板的恩赐,迅速买了两张周末的电影票。一张《双子杀手》,一张《沉睡魔咒II》。
然而,当我屁颠屁颠地跑到微信上去跪谢S老板赐卡的时候,S老板只淡然地回了一句:“那你是不是该更新公众号了。”
并附上了一个毛骨悚然的微笑表情。
以上就是我突然更新的原因。总而言之,我的写作热情来源于我的愧疚,而我的愧疚并不来源于我的懒惰,而是来源于我对金钱的屈从。
但非常不幸的是,《双子杀手》竟成功抑制了我一贯旺盛的表达欲,除了感慨于两个威尔·史密斯所散发的荷尔蒙是多么旺盛之外根本无话可说;
而《沉睡魔咒II》则真的给我下了魔咒,让我确确实实地在电影院里面沉睡许久。
于是我陷入了无文可写的困境之中。
这时,一个消息突然传来:《好莱坞往事》紧急撤档。
很好,我十月份的精神食粮还没正式登陆,就已经成为如烟往事。这倒是应合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很好,这简直就是送到嘴边的题材。我终于有了一个契机来探讨一下国人那颗易碎的玻璃心。
自从在美帝交换回来之后,我的文章就变得乖巧温和。如今的我很少写自己,更不写母校和国家,能忍天下之不能忍,容旁人之不能容。与以前遇事之后喜欢一通深思熟虑、旁征博引的狂喷相比,现在的我只会默默骂一句“傻逼”,然后迅速从那件引我不快的事情中抽离。
但是积累很久的默默谩骂,最后就会变成一通深思熟虑、旁征博引的狂喷。
《好莱坞往事》的撤档虽然事出突然,但也并非没有预兆。
片中对李小龙形象的刻画是这次撤档的导火索。据说,李小龙在片中被刻画成了一个自大傲慢的“蠢货”,严重影响了李小龙的正面形象。因此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向电影局投诉,要求修改其父在电影中的形象。如果昆汀同意修改,则可以在中国进行公映。
然而仅仅半天之后,昆汀就明确表态:不同意。这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注定和内地的观众无缘。
李小龙在历史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不是昆汀电影中那个号称可以“把阿里打成残废”的自大狂?其实我们不得而知。但就目前互联网上的资料来看,并没有什么能证明李小龙狂妄自大的证据。而且考虑到当时少数族裔在美国举步维艰的生活,李小龙很难把自己展现得锋芒毕露。
我可以姑且认为,昆汀对李小龙形象的塑造是扭曲了的。
但是“形象扭曲”就可以成为它远离内地观众的原因吗?
2011年的电影《社交网络》在当年的奥斯卡上荣获八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这部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原型的电影遭到了扎克伯格本人的疯狂抨击,因为片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刚愎自用、背信弃义的小人。
然而,即使扎克伯格掌控着一个庞大的社交媒体帝国,有着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即使他对这部电影怀着毫不掩饰的深恶痛疾,他也没有试图阻拦这部电影上映。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的。
毕竟,举报制度本来就很有中国特色。李香凝女士身为一个美国人却深谙中国的举报之道,究竟是她本人天赋异禀还是有贵人背后相助,这着是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毕竟,她的作为和古代在衙门门口跪地哭诉,求青天大老爷为她做主的农妇如出一辙。
而且身为一个商人,李女士对传播学的知识竟也运用的非常纯熟。她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李小龙之女的身份调动民族情绪,将对电影中对“李小龙”的侮辱等同于对中国的侮辱,并主张这样的一种扭曲是对中国人的不敬。
按照李女士的逻辑,假如有一天李小龙伟光正的形象土崩瓦解,那我国的国际形象也会一落千丈。
真是一个逻辑漏洞多到我都懒得辩驳的天大笑话。
然而,即便是这种令人费解又捧腹的说辞,却总能莫名其妙地吸引来一批乌合之众的支持。在他们看来:
外国人找个小眼睛的中国模特就是刻板印象,得骂;
外国人找个大眼睛的中国模特就是强行把审美加到亚洲人头上,得骂;
外国人找了个中国人演电影中的反派就是“中国威胁论”,得骂;
外国人找了个中国人演电影中的正派就是指桑骂槐,得骂;
外国人在电影里打败中国人就是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得骂;
中国人在电影里打败外国人就是帝国主义在试图捧杀中国,得骂......
欲加之骂,何患无词。
外国人只要和中国文化沾了个边,不管这个外国人的本意是中立、致敬甚至讨好,他们都有一万种方法解读出外国人言外的讽刺和侮辱之意,然后自说自话地陶醉于抵制大业之中。
人类真的很神奇,有吸烟打牌玩游戏上瘾的,还有被侮辱上瘾的。即使没人侮辱他,还要千方百计地发挥想象力非得让自己感受到被侮辱才肯罢休。
说到这里,前不久漫威电影《尚气》的“辱华”事件,简直就是这群匪夷所思的暴民对“侮辱”趋之若鹜的典型案例。
对《尚气》的攻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尚气》中的反派“满大人”脱胎于辱华经典形象傅满洲,尚气打败傅满洲弃暗投明,加入复仇者联盟就是在暗示弃“中国的暗”,投“美帝的明”;
2.《尚气》的选角是个单眼皮的亚洲男人,这是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3.梁朝伟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竟然接下满大人这个角色,是吃里扒外,必须举报。
关于第一点,满大人这个角色借鉴了一些傅满洲的特点,而傅满洲本身是对华刻板印象的代表,而且据说傅满洲在一些美国人心里面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为小时候美国大人吓唬小孩都说“你要是不听话,傅满洲就把你抓走”(来自一知乎er)。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小时妈妈经常说“你要是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抓走”,那《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对我们“童年阴影”的再塑造是不是依然会造成我们的恐慌,那作为恐慌源泉的这部动画片应不应该被抵制?而且当你长大以后每次看到狼形态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有恐惧到寝食难安?我想一个正常人肯定不会这样。那既然中国人不会这样,凭什么就假想美国人在看到满大人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其与中国的联系,并且因此而惧怕中国威胁呢?
再者,满大人上一次出现是在《钢铁侠3》里面,并且当时满大人这个角色被喜剧化了,为什么不说这是美国人对中国人刻板印象的颠覆,认为中国人也可以很有趣?当时的满大人是一个印度演员演的,为什么不说辱印?《黑豹》的反派也是黑人,为什么不说辱非?至于尚气打败了满大人加入了复联,就是弃暗(中)投明(美),那钢铁侠打败满大人是不是就昭示了美国亡我的野心?
如果真是这样,那些嚷嚷着“爱钢铁侠三千遍”的粉丝就应该被扣上一顶叛国的帽子,然后就地处刑。
关于第二点《尚气》选角是刻板印象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美国人选了一个单眼皮的亚洲男人就是刻板印象,那张艺谋选金发碧眼的马特·达蒙演《长城》岂不也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单眼皮的张若昀和邓伦大红大紫是不是中国人在侮辱自己?欧美长相的AB被很多国人认知为漂亮,那是不是就是中国人在跪舔欧美?
至于梁朝伟,影帝自然是不会在意这些匪夷所思的流言蜚语的,所以我也就没必要尽心竭力地为他辩驳了。
一言以蔽之,对外国作品中中国元素超乎寻常的敏感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虽然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缺乏文化自信。因为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国外没地位,不被主流所认可,所以用这样的预设去仔细审视每一部含有中国元素的作品,一旦发现了一点点蛛丝马迹,那颗自卑的玻璃心就觉得承受不起外藩不怀好意的伤害,唯有破口大骂才能掩饰自己的不安。
《好莱坞往事》只是一个开始,下一部遭殃的或许是《尚气》,或许不是,但是这些都无关紧要。如果每一个试图运用中国元素的电影作品都以这样狼狈而冤屈的方式消失在了普罗大众的视野里,那么出于安全和稳妥的考虑,这些元素就会在欧美主流的电影产业中绝迹。而本就不那么有底气的中国文化,会因为没了传播途径而更被边缘化。
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和一群老美在电影院看了英国电影《王牌特工II》的公映,片中充斥着英国人对美国毫不隐讳的讽刺,从美国人的“没有文化”一直挖苦到爱国的形式主义,从头至尾,体无完肤。
而看到这些内容的美国人,爆发出一阵又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大笑声。
而作为一个常年活在乌合之众玻璃心支配下的中国人,我觉得与《尚气》和《好莱坞往事》里那些无足轻重的情节相比,这美国电影院里震耳欲聋的笑声,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