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首都北京建设国际一流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首都北京建设国际一流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阅读量:3634473 2019-10-21


2019年9月21日上午,“首都北京建设国际一流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系列研讨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北京市老年学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协办。系列研讨会将围绕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理念、任务目标、实施路径、制度安排、组织保障、典型案例等议题持续展开讨论。首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的建设维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谢俊奇,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教授,北京市民政局养老工作处副处长李树丛,朝阳区民政局副局长武宁等领导出席会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健康与宜居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伍小兰副研究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王雅捷、天津大学无障碍设计研究所所长王小荣教授、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鄂竞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东泉教授等专家学者对《老年友好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讨论证。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老年学学会会长黄石松主持。他首先介绍了项目开展的背景,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既是老年人的刚性需求,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与新城建设、城市更新相结合,将迎来巨大市场,与之相关的交通优化、健康产业、文化设计及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北京战略布局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相关产业,既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总体而言北京还处在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以项目工程带动城市建设和面貌改善的历史时期,适当超前规划和建设完善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可以避免今后的返修、拆改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但从现实工作来看,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的建设还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在基层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一是把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视同于无障碍设施建设;二是把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视同于户内适老化改造;三是把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视同于实施居家养老幸福工程或便民助老项目。究其根本,缺乏规范和标准、缺乏样板和示范、缺乏技术集成和政策统筹是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教授先后致辞。杜鹏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这一主题有它的重要意义也有紧迫性。在理念上来说,国际一流的老年友好宜居环境非常重要。对于北京来说,老年宜居的城市也是对所有人宜居的城市。所以这样一个理念的建立,对于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特别重要。城市建设需要真正给个人的生活带来变化:第一是要增加满意度,其实也是增加获得感,要更容易地在日常生活中给家庭带来好的体验;第二是提高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第三是促进代际的和谐。杜鹏教授高度评价了《老年友好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他指出报告对于不同地区包括不同国家的试点做了很好的归纳比较,报告非常有开创性,特别是指标体系的建构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价值。杜鹏教授建议报告进一步讨论政府如何介入、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老年友好宜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收集与老年人主观感受相关的指标,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效益的分析。
张杰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他介绍了首都发展研究院的相关情况,并对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培养老年人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突出居家养老在其中的价值。
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秦波教授就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汇报,课题组梳理了WHO、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南标准,结合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大数据分析,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涵盖建筑、小区、社区、街道四个空间尺度和安全性、健康性、便捷性、舒适性、社会性五大维度的老年友好宜居环境指标体系。
课题组成员中央财经大学杨华教授介绍了朝阳区老年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及其街乡分布,重点关注了低保家庭老人、低收入家庭老人、特困供养老人和失独家庭老人四类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最后根据朝阳区民政局和公安局提供的基础数据,分别预测了朝阳区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研讨会气氛热烈,专家领导集思广益,一致认为在我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的历史阶段,加强老年友好宜居环境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养老设施、医疗机构等单体建筑和室内适老化改造方面,已出台系列规范和标准,但在居住小区、社区、街道等更大尺度上,尚缺少系统集成的、可直接指导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的标准体系,因此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协调统筹,系统推动城市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和优化工作。
研讨会认为,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团队在对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内外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和评价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老年人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与供给进行识别与探讨,将国际指南标准与地方实际情况相对接,提出四尺度、五维度的老年友好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现在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系统全面,与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相一致,在实践中可以明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建筑业务等不同层级机构和居民家庭之间的事务责任。经过进一步完善,厘清指标体系中若干模糊的指标,深化其中可以量化的指标,合并其中可以归并的指标,相信该指标体系可以用于系统评估北京城市地区的老年友好宜居环境,识别当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指导北京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实践,落实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