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鸦片战争的前夜:英国人长达半个世纪的亏本买卖

鸦片战争的前夜:英国人长达半个世纪的亏本买卖

阅读量:3639794 2019-10-21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每家每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生产自己所需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某一方面来说,自然经济能自发的抵御着外国商品的入侵。

清政府,也是一副天朝上国的架势,当年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乔治国王的信中狂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满满的万事不求人的姿态,为了防止天朝上国经济遭受外来破坏,清政府严格执行着闭关锁国政策,仅批准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贸易“窗口”。
并且,这个窗口,有诸多严格的规定,比如不准外国人在广州过冬,不准外国人乘轿,不准外国妇女在广州居住等。反观西方,蒸汽机的出现,欧洲正式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生产取代原有的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十几到几十倍的增长,于是迫切的需要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成了掠夺的目标。

锦纶会馆,建于雍正时期,广州纺织业会馆。
英国人认为,虽然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凭借他们手中物美价廉的商品运到中国,定能打开销路,占领中国市场,但事实表明,英国人低估了中国的抵制作用。比如最先运来的刀、叉、钢琴等,根本没有销路,中国人用不上,而英国人又急需中国的茶叶和生丝,不得不拿出大量白银来作交换。
后来换了商品,以呢绒、棉花、布匹为主,结果也没销路,那时的中国百娃自家纺织布,用不着买洋布,王公贵族的服装非常有讲究,材料都选用上等苏杭绸缎,也不买那些洋货,1821年英国人在广州廉价出售花呢,亏本达60%,1826年输入中国的棉花,亏本也在30%。

广州十三行一度被誉为“天子南库”,里面诞生了世界首富,伍秉鉴。
在早期的中英贸易中,清政府是大大获益的,比如从1780-1790这十年间,仅茶叶一项收入就高达9600万两,而此间英国输入中国的所有工业品还不到1000万两白银,到了1830年,中国输出的仍超过英国输入300万两银子。

英国人血泪实验了半个世纪,商品的重炮并没打开古老的中国大门,清政府落后、愚昧的闭关政策挺有效的抵制着外国商品,英国人对于贸易上的逆差极不甘心,绞尽脑汁想方法扭转形势,终于被找到了,那就是鸦片,因为中国人地大物博,不缺身外之物,缺少的是内心世界,精神极度空虚的大官僚、大贵族们,极其投合,英国人靠着“毁灭人种”的鸦片打开了中国大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