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也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清王朝人关后,受到汉族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在营建孝陵时摒弃了关外三陵的形式,仿照明十三陵长陵的规制修建。同时,孝陵也融入了满族的特点。孝陵墓创出了清陵独特的模式,成为后世清陵的效法蓝本。
古代中国人大都信奉神鬼之说,认为人死后依然能在阴间享福,而陵墓选得好,还会福泽子孙。因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在选陵时都十分重视风水。在古人看来,好“风水”就是“气乘风则散,界水则让。(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有个风水先生路过此处,惊惊讶地说:“即使我们踏遍四海,也难寻找这样一块万年吉地。”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这叫作四出之山生八方之龙,如万马自天而下。
孝陵是顺治帝自选择的陵址。
《清史稿》中有明确的记载:“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丁为朕对。因自取佩牒掷之,谕侍臣曰:“牒落处定位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
这段记载虽然难免有渲染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乾隆及嘉庆时礼亲王等人均对顺治帝这一举动有过记载。由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推测,清孝陵这块风水宝地应该是由顺治帝亲自选定的。
时至今日,顺治帝和他的宠妃董鄂氏的爱情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顺治帝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恋”与“死”,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迷。在顺治帝的孝陵地宫中,陪葬着两位皇后,其中的一位便是董鄂氏。董鄂氏原是皇太极弟十一子、顺治异母弟硕襄亲王之妻。在亲王突然去世后,于顺治十三年入宫,当时她才十八岁。顺治对她极为宠爱,可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或许是天妒姻缘,董鄂妃年纪轻轻便忧郁而亡,这给多愁善感、对她深情款款的顺治帝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令顺治帝万念俱灰,一心只想遁入空门。
然而,顺治真的出家当和尚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帝王,他即使想出家也身不由己。他让他最宠信的太监吴良辅做替身,去北京的悯忠寺削发为僧,借以还愿。福临的身体孱弱,当时已再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后来又染上天花。他死于养心殿,离董鄂妃的去世时间,还不到半年。
顺治死后,灵柩停放在乾清宫。相传百日后,由僧人茆溪森主持,在寿皇殿前火化。火化入葬是满族的风俗习惯,加之福临好佛,僧人圆寂后也是火化,所以顺治的陵墓中俱是骨灰,这在清东陵中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由于孝陵前有块石碑上说“皇孝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之语,所以人们都传说孝陵地宫是空陵。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孝陵历经三百多年仍完好如初,是清东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一座。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感谢大家的阅读,你的阅读是对小编的鼓励,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小手轻移点一下右下角,点“ 好 看 ”,谢谢对小编的支持,小编一定每天给你们带来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