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收以后如何对秸秆进行更好地处理,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历经5年时间,选育出来的脆秆水稻品种“科辐粳7号”,不仅可以让水稻增产,还更利于秸秆的综合利用。
合肥新闻频道全媒体记者:朱江 吴节正 刘泉
10月20日,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测评组,通过实地考察,对脆杆水稻品种“科辐粳7号”进行了现场测评。
经过测评组专家的现场实测,“科辐粳7号”产量为629.2公斤/亩,比同等条件下的普通水稻增产4.3%。并且“科辐粳7号”在田间生长阶段秸秆整齐一致、无倒伏,同时易折断的特性还兼顾了秸秆利用的需求。
传统水稻的茎秆柔韧性强、难折断,导致在后期利用时不易粉碎,并且在还田后难降解。而脆秆水稻品种“科辐粳7号”,通过降低纤维素含量、增加半纤维素比例,提高了秸秆的脆性。
对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来说,水稻秸秆由韧变脆以后,还得解决“脆而不倒”的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选育,科研人员找到了这种“后脆而前不脆”的品种——“科辐粳7号”。
“科辐粳7号”的秸秆除了更易于还田和后期的再生利用,对于牲畜来说也更易咀嚼消化,是饲料的极好来源。
目前,“科辐粳7号”已通过我省水稻品种审定。下一步,科研人员还将开展秸秆还田试验以及牲畜喂养试验,为建立种养一体化新模式提供坚实基础。
合肥新闻频道全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