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推出的“改革落实在基层”系列报道聚焦了我省的“林长制”改革。其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作为退耕还林的代表出现在新闻中。林长制给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带来了哪些变化?合肥的林长制取得了哪些成效?戳视频了解一下。
合肥新闻频道全媒体记者:杜大军 邹中炜
树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去除部分枝杈,这样有助于减少养分消耗,让树木长得又高又直。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管养大队工人们正在为树木整枝、打岔,促使树型变得更美。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修剪树枝后,要立即在“伤口”涂上一种药膏,以防止病原菌感染。
俗话说,树木三分栽、七分管。森林养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根据树木的生长习性、气候、土壤、栽植环境等条件,采取科学的养护方法至关重要。为此,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成立了一支管养大队,20多名员工一年四季忙着绿化补植、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巢湖北岸,紧邻南淝河、十五里河入湖口。它的前身是一处废弃的养殖场。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向全国推广,借此契机,包河区政府指导居民大量种植杨树,并且给予一定补贴。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废弃农田慢慢变成树林,后来逐步被打造为万亩国家森林公园。
虽然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已经完成了蝶变重生,但依旧存在“隐患”。由于树种单一,公园内的杨树林可能会在20年后萎缩。2017年6月4日,我市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启动仪式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举行,由此拉开了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林长制的大幕,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获得了二次“重生”机遇。
自此,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彪,也多了一个头衔——责任林长。
在践行林长制的过程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积极进行林种改造,丰富植被品种,新增林区面积3000余亩,累计种植乔木20余万棵、灌木50余万棵、花卉100余万株,让公园内的树木从单一的杨树林变身混交林,并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公园养护成绩在包河区管养考核中名列前茅。
自开展林长制工作以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实现了“四季有景色,季季景不同”。每到小长假或者双休日,公园里都是游人如织,大家争相前来享受湿润空气和养眼绿色。如今,经过不断实践,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更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坚持“自然、生态、野趣”的特点,保持和修复公园原有水系形态,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
从废弃农田,到国家森林公园;从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到生态多元化的热门景区,在林长制的指引下,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完成蝶变。而这只是我市实施林长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合肥,各级林长已成为森林和湿地资源发展、管理、利用的第一责任人。
目前,全市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全覆盖,共设立各级林长4584个,其中市级19个、县级212个、乡级1155个、村级3198个。截至目前,全市在2019年已完成9万亩人工造林任务,占省下达任务量的180%;完成1572公里乡村道路绿色长廊建设;新增、提升城市园林绿化792万平方米、提升花境1000余个,PM10和PM2.5的平均浓度同比呈现双下降,我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合肥新闻频道全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