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诺奖近日,世界瞩目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和挪威顺利举行。
如今,诺贝尔奖是世界最具公信力和知名度的奖项,得到诺奖认可的人,也意味着间接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追捧。在每年的10月份,诺奖颁发的日子,全世界的人民都会十分关注诺奖的颁发情况和得主,渐渐的,诺奖的颁发成为了世界人民的一件大事。
诺贝尔奖,是由一个发明炸药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创建的。诺贝尔在遗嘱上写着,拿出他百分之九十六的遗产创立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由最初诺贝尔设立的六个奖项: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医学奖以及和平奖,再加上诺贝尔为了方便开山的工人而费尽心血发明炸药的人生事迹可知,诺贝尔创建诺贝尔奖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谋福祉,奖励、激励那些真正为人类发展进程做出贡献,并且拥有深切的人文关怀的人,对全人类的苦难有着难以遏制的同情并且为之努力奋斗想要改变现状的人,如河海校歌中所唱的“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勿稍迟”的人。我坚信,找到并奖励那些普普通通的以他人苦难为自己苦难的人才是诺奖的初心。由此可见,一年一度诺奖的颁发,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那些一直默默无闻的努力推动人类进步历程的伟大的人们,并且在近代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诺奖之所以成为诺奖,正是因为它排除了一切外在物质的干扰,更加纯粹地专注于一个人为其内心的理想奋斗的过程和结果,这才是诺奖独一无二之处。
可是,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一样东西是理想的。诺贝尔奖,在其闪耀的光芒下,也存在着它的阴影。在此拿文学奖来举例。诺贝尔文学奖极具世界名气和认可度,凡是被诺贝尔奖授予荣耀的作家,也同时被全世界大众所钦佩和追捧,一夜之间他们便家喻户晓,瞬间成为世界文坛炙手可热的文学大家,很多人都会争相购买这个作家的书读。可这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时候,诺贝尔奖引导了社会主流的审美和读书口味,大众大部分都会不经思考地跟随着诺贝尔奖,大众审美的评判以诺贝尔奖评委的评判为标准,这样可能导致大众审美批判思维的消失和扭曲。毕竟诺贝尔奖的评委只是那么几个人,况且人都有喜好和厌恶,文学奖的评选很难排除评委口味偏好的干扰和影响。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这样的情况也得到过验证,优秀如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罗伯特穆齐尔等等的文学大家都错过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而萨特甚至直接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放在今天,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树在文学界获得很高的评价,却也还是无法获得这一殊荣。如此一来,诺贝尔奖的绝对光芒会掩盖一些真正思想巨人闪烁思想光辉,让他们某种程度上被大众忽视和得不到本该有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绝对的就说诺贝尔文学奖缺乏公平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需要不同的文学观念来填充日渐匮乏的精神生活,所以评选出来的优秀文学家并不能说是最优秀的,但有可能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们可以去陶醉村上笔下的森林,也可以去感悟米兰昆德拉的那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我们也要有足够的包容度去欣赏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这才是对文学应有的尊重。
萨特
村上春树
总而言之,在诺奖面前我们需要有自己清晰的判断,包容这个世界所存在的不公平,在尊重诺贝尔先生创建诺贝尔奖的初心的同时,坚守住一份自己对文学独特的热爱。
诺贝尔
文稿:物联网工程学院传媒中心宣传联络部 顾威
排版:物联网工程学院传媒中心执行部 贾洋
审核:物联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刁莲娜
审核:物联网工程学院传媒中心宣传联络部 赵天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