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吾绘卷'——文学的独家秘笈(学文学这些年对我的影响)
阅读量:3649217
2019-10-21
如果说,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逐渐觉得,这个世界上都是好人。
有一天一个学妹跟我说:W老师觉得世界上都是好人。而她就不这么觉得。我理解她不能这么觉得的原因——很少有人觉得世界上都是好人;但我其实有点能靠近W老师的思路:我也逐渐觉得,世界上都是好人。
并非好人:而是,世界上的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人;他们的做法,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做法。这个‘好’、这个‘理解’,既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故而,被别人伤害,固然疼痛,却也很容易放下;伤害了别人、做错了事情,固然自责,却也会放过自己。很多焦虑、痛苦,又何尝不是不放过自己、不放过别人的结果呢。
我为什么逐渐觉得世界上的行为都可以理解,并非我有多崇高,也不是说这个想法有多好。我想,这更多的是文学这个学科本身带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其一;其二,并不是说‘觉得世间都是好人’是一个伦理上高人一筹的思想,这种思想也不是胜过其他的性格特点——比如,觉得‘世上的人都是坏人’在一些生活领域反而更好。
我想说的是,各个学科都有各自突出的特色,就像少林派、武当派,各有优劣。而一个健全的人,最好是平衡各个思想,而不走极端——当然,除了像PhD这种极端的‘钻研型’职业,它不得不走极端。作为通识教育一部分的文学,我想,它的独门绝技就是让人最终‘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好人、人们的行为都可以理解’:普通人不需要修炼到最顶尖的大师级水平——但修炼上一两级,一定有助于你的身心健康。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意义:让人成为更健全的人。
一定程度的‘会觉得世人皆好’或许是修炼文学这门功课本身的功效。它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描绘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文学是最精致、最细腻的探索人内心的学科——读者像一个上帝一样跟踪人心,剖开一个两个具体的人的五脏六腑仔仔细细、从里到外检查个遍。认识到人的复杂,就会更容易宽容与仁善。这在我看来应该是文学的独门绝技了,一句两句说不清楚,修到顶尖更是要终其一生也难以修完。不过,重点是,知道了何种门派有何种秘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药、补什么课,是人得以完善的前提。
我之前也困惑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相对于经济、金融、科学,学这些有什么用?
但学经济、金融、科学的意义是什么呢?‘实用’价值是向外的,其实,对于人作为人的个人体会,我想并不能成为终极意义。向外价值的是虚无的、利他的,向内的价值是现实的、利己的。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中华’是什么,能说清吗?而‘我’才是组成中华的一部分:‘我’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自然也就‘报效了祖国’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价值观的导向,过多的关注了‘向外’——‘经世致用’、‘赚钱养家’‘报效祖国’;这些当然是价值,但人作为人的价值,更值得探讨,也值得关注。
活着,向外的延伸与向内的满足起码应当平衡——倘若不是‘向内的满足’应该统领我们活着的一切意义,‘向内的满足’起码应该与‘向外的延伸’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培根说的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做个广告:你觉得世间都是坏人?那来修两级文学入门吧!平衡一下你的内心!
但倘若,学了文学,而没有找到平衡内心的方法、依然觉得讲故事有什么用、天天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那或许是没有进入到文学的门径,或者是修炼错了,走火入魔。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