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关于原生家庭

关于原生家庭

阅读量:3649576 2019-10-21


 2019/10/21 

   一个不常发朋友圈的女孩子
   今晚连续发了两条:
   “有人在乎我的感受吗?”
   “夜晚是抑郁的怪物。”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我问了
01
姐姐,我心情不是很好
我最近睡不着,不想吃东西
我很想发脾气,现在有点想自杀
妈妈带着朋友参观家里的房间
她说微信密码她必须知道
她让我和男友断了联系
她让我滚去和爸爸过
妈妈拿茶杯砸我,我躲开了
她又拿杯子砸我,我跑出门了
妈妈打电话给闺蜜
“我知道你和我女儿在一起你不用骗我
我告诉你离我女儿远一点……”
可我明明在安全通道站着
姐姐,你等一下,我妈妈喊我
“你又在和谁说话”
“你是不是又在玩手机?”
“你是不是又和那个混社会聊?”
“你是不是觉得你爸对你更好?”
“那你滚去和他过啊”
“当初是你爸在法院说不想要你的”
姐姐,我不知道该找谁说
我妈妈又不让我和闺蜜往来
级长、主任也是,说她是混社会的
姐姐,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只能躲在房间里面
姐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语音通话时长114:34
   仔细算来,我和这个女孩见面不多,交谈不多,
   这次线上聊天更是第一次
   但两家平时一起喝喝茶,吃吃饭,交情倒也不错

02
她们家
妈妈是个大大咧咧的人,
喜欢和朋友们分享青春事迹
妈妈不在意女儿的感受,
女孩的尝试沟通也宣告失败
不喜欢,难道还躲不起吗?
所以总有会一个在外头大声说笑,
另一个在茶室里静静坐着;
在想什么?不知道。
闺蜜
令人头疼的小混混,避之不及的“社会学生”
她们俩待在一起会约谈家长、警告、处分
“爸爸给她钱,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家里不管的”
前任
告诉母亲自己的恋情,母亲却要求女孩离开
“我们分手吧”
又接着不断解释
“那句话是我妈妈逼我发的,
我不是这么想的”

03
三个家庭,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
我对其闺蜜和前任的印象,只存在于叙述中
具体为人,我不清楚
但这个女孩的性格,我是知道的
我们曾在烧烤桌上谈论着班里八卦,
也曾相聚KTV尽情嘶吼
那时候她脸上的笑容,有着该有的灿烂
当时我想,这个女孩,和我很像
她也在和妈妈吵架过后,
找外婆谈心聊天;
她也跑出家门后,只静静地躲在一旁,
等着妈妈出门寻她的关门声;
她也因拥有一个朋友而其他人孤立,
却依旧不肯放弃;
她也尝试依赖那个离开的人,
只因他们有共同话题:
“她就是那样的人”

04
但我们两个,终究是不一样的
我有15年的时间,去消化我经历的一切
而她,只有3年
我身边有知晓一切、可以相伴的人
而她只有自己
当她在以一副无所谓的语气抱怨时,
当她强笑着问“姐姐你还在吗”时,
当我说“我听到了”时那一阵沉默,
她在想什么?我不知道。
我没办法告诉她,你要沟通,
因为我知道,现在不可行
我没办法告诉她,
那个离开的人是真的为你好,
因为我知道,那只是一个表达置身事外的建议
弗里曼(David S.Freeman)曾在
Family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提及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其中:
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于因为缺乏委身、关心和爱。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
 所以有的时候,我挺相信命运的。

05
无法选择,就只能抱怨、对抗与割裂吗?
在我看来,不是
以我个人经历来看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主动与理解
首先是主动
家庭纷争不是战场,也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
恩怨既然剪不断理还乱,不如暂且跳过;
比起硬着脖子不肯低头,
我更倾向于主动伸手
示好,不意味着认错、妥协
其次是理解
他们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子女
家庭中的摩擦、冲突必然会有
而我们长期处于缺乏爱、呵护的环境下,
会产生与之割裂的反叛心理
但在割裂过程中,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
我们又逐步踏入社会,逐步了解他们的世界
再回望过去经历,便会有"感同身受"的想法:
"原来以前的自己是这样的"
这种倾向,是引导与过去的父母和解
也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与过去那个"发了疯的想逃离"的自己和解
或许这不是和解,
这是转移,或者忘记
或许有些事情无法被原谅,
但只能用"原谅"解决
但在你主动,开始面对、理解,
准备原谅父母的时候
你也看清了自己,与过去和解
你无法改变过去,但你能选择未来。
祝好

希望你能走出来
/
文:R
图:①封面:歌曲《I hate u I love u》
②心脏空洞:画师:阿闷aman (原图为漫画)
③歌词::《黑色的梦》刘聪KEY.L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