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立信人专属的「解忧杂货铺」
最近,在一场专业研讨会上,我与不少咨询师同行都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有不少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中,想要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等困扰。但是,当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家庭之中发生的一些不愉快时,却声称,“我会变成现在这样,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甚至充满愤慨地认为,自己就是被原生家庭“毁”了。
听到这些话,我着实也吓了一跳——这些来访同学们在谈到自己的困扰时,想法很清晰,情感也很丰富,远远不是“被毁了”的模样;经过详细具体的了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在寻常家庭中成长,可是他们斩钉截铁甚至声泪俱下地控诉“原生家庭”的时候,那份情感也是那么强烈和真实。我开始思考,可能是最近网上越来越多的“原生家庭问题”,让同学们对这个词产生了误解,甚至是怨恨。
原生家庭是否就等于我们的“原罪”,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吧——
原生家庭,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近年来,伴随萨提亚等家庭治疗的流行,“原生家庭”一词尘嚣甚上,在一些娱乐节目、电视剧中也往往被过度“消费”。毋庸置疑,“原生家庭”这一概念的提出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比如,透过这一概念,让我们能更好地审视过往和当下,指导我们更好地寻找目标和行为;让我们能更优质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等等。从这一点而言,“原生家庭”这一概念作为心理学知识进行普及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是在这一概念进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解读,导致这样一个有价值的的概念可能非但不能发挥其本有的指导人们行为的应有之义,反而可能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桎梏,束缚甚至阻碍人们的行为,或者伤害到使用它的人们。
原生家庭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完美,甚至带给我们创伤。强势的父母往往使得孩子胆小、怯懦;完美主义而经常苛责的原生家庭往往会让孩子自卑、羞怯;父母之间关系破裂往往使得孩子的亲密关系建立出现困难等等。
但当你从更开放的角度来看待上述问题时,你可能会:正因为父母的强势,你会更加民主,尊重他人;因为父母的苛责,你会更加包容;正因为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让你意识到真正的爱是包容、理解和支持或者还有责任等等。原生家庭真正决定的只有你的过往,当你站在人生的无数个十字路口,拥有决定权的只能是你自己。
或许我们拿“原生家庭的伤痛”来作挡箭牌,会让我们有足够的的理由“蜷缩”在自己旧有的熟悉的空间里,比如你会说“都是你们,我才会这样”,潜台词就是,“你们把我弄成这样,你们看着办吧,我没办法了”。这样的你一次次把未来的命运交给原生家庭,始终无法与过去“道别”!与过去“道别”注定是难过的,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与父母的分离,自我的接纳和人格重塑等。
经历过原生家庭伤痛的你也许会想“我以后一定不会像他/她那样” ,但当你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后,某一天你可能不经意间发现,我怎么带有她/他的影子。你这时才发现,原来,他/她原本也不是这样。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为人父母,父母带给我们的伤痛哪有那么可怕?养儿育女的过程何其漫长,哪有不犯错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偏差也不是不能弥补的。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像一面镜子,作为父母的人们可以多拿出来照照自己,看看孩子;但对于作为子女的人们,使用时都需谨慎,一不小心伤人伤己;对于从业的同行们而言,运用时更需要慎之又慎,确需使用,一定要让来访者看到原生家庭的局限,看到自己的内生力量。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人的心理特质,韧性这个词再合适不过!作为咨询师,我们一定要相信来访者的心理是有韧性的,这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
毕竟,治愈一切伤痛的最佳良药,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真挚的爱。
文 | 张俊英
编辑 | 王一丹
排版 | 胡静
扫码关注心理中心公众号
心理中心地址:
浦东校区学生活动中心310室
松江校区序伦大楼211、213室
心理中心联系电话:
021-68682013(浦东)
021-67705045 67705455(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