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脱贫攻坚,江苏志愿服务在行动③ | 扶志增能显成效

脱贫攻坚,江苏志愿服务在行动③ | 扶志增能显成效

阅读量:3655294 2019-10-22



10月17日是全国第六个“扶贫日”,江苏民政微信公众号推出“2019脱贫攻坚  志愿服务在行动”专栏,以典型案例宣传展示江苏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组织的丰富工作实践,进一步彰显志愿者的大爱精神,展现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激励着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无私奉献,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退役不退志 退伍不褪色
——访江苏省南京市“橄榄绿”退伍军人志愿服务队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蒋山社区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队员由退伍军人组成,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橄榄绿”退伍军人志愿服务队。“橄榄绿”的志愿者们“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他们扶危济困、创业致富,倡导移风易俗,引领文明乡风;他们秉持为民服务的理念,践行“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身上”的誓言,成为新时代蒋山文明新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 “橄榄绿”志愿服务队
创业致富多励志
退伍军人孙新华,退役后一度找不到工作,生活十分困难。社区为了照顾他,打算帮助其找一份工作,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孙新华委婉地拒绝了,他认为军人就要讲奉献,退伍到了地方,不能给社区添麻烦。孙新华尝试了很多就业门路,最终都不是很满意。思来想去,他发现来蒋山游玩的游客很多,但是往往来了就走,没有形成旅游经济。孙新华从中找到了商机,他认为蒋山社区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于是把自家房子稍加改造,打造成了民宿。很快,孙新华在社区里建起了第一家民宿。孙新华的民宿不奢华但干净整洁,加上离固城湖很近,每到周末游客很多,经常一房难求。
▲ “橄榄绿”孙新华以“民宿”带动村民增收在孙新华的带动下,社区里逐渐兴起了“民宿”热,很多人都找到了增收的路子。现在,孙新华的民宿还聘请了两位五保户做保洁员,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在“橄榄绿”退伍军人志愿服务队,还有很多像孙新华一样心怀大爱的志愿者。
▲ “橄榄绿”孙新华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
扶贫济困显初心
“橄榄绿”退伍军人志愿服务队一直密切关注社区困难群体。蒋山社区党总支书记何腊保同志,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退伍20多年来,从银行工作人员到企业家,再到社区党总支书记,身份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军人的本色。何腊保把军旅生涯养成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带到了社区,因此蒋山社区干部队伍一直都以“能打硬仗”著称。
▲ “橄榄绿”何腊保为五保户准备晚饭
▲ “橄榄绿”何腊保为五保户准备晚饭何腊保同志自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每年都将全部工资捐给社区的五保户和低保户,另外他还资助社区多位失学儿童圆了大学梦。2017年除夕,五保户汪思义家中没钱置办年货了,何支书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当即赶到汪思义的家中,为他送去米、油和年货,并给两位老人准备年夜饭,陪他们一起过新年。
▲ “橄榄绿”为孤寡老人安装扶手
▲ “橄榄绿”为五保户安装灯泡像这样亲民爱民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军人甘于奉献、服务人民的初心,让何腊保从始至终都心系困难群众。
▲ “橄榄绿”为五保户安装坐便器
不辞辛苦续情怀
退伍军人史洪武对部队怀着深厚的感情,在社区里他也一直关心适龄青年参军的问题,每年到报名参军季,他都要到适龄青年家中走访,动员他们参军入伍,报效国家。
▲ “橄榄绿”在道德讲堂进行宣讲2018年社区有一位适龄青年,家人原本安排其去参军,刚开始该青年一口答应,结果到了报名体检前一天,该青年却打起了退堂鼓,这可急坏了家人,因为名单已经上报,一旦不去将会负法律责任,后果十分严重。社区民兵营长反复劝说也不起作用,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史洪武来了,他听说了这件事,当即找来这位适龄青年,详细了解该青年打退堂鼓的原因,并耐心开导。史洪武把参军及退伍后的各项政策、待遇向该青年做了介绍和分析,还将他本人参军的经历进行了分享。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青年还是决定去参军。现在该青年逐渐适应了部队生活,青年和他的家人也十分感谢史洪武的帮助。
创意改变生活 双手创造未来
——无锡市梁溪区迎龙桥街道水车湾社区
“创意改变生活”是无锡市梁溪区迎龙桥街道水车湾社区针对困难家庭妇女开展的扶贫增能志愿服务项目。项目面向因残致贫、因病致贫但具备一定程度谋生能力及需求的困难家庭妇女,通过为其搭建专业学习平台,教授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手作工艺,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手法进行心理帮扶,锻炼服务对象抗逆力,帮助这些困难家庭经济上脱贫的同时心理上也能“致富”,实现服务对象可持续发展。
联动聚效能
该项目已实施一年有余,累计开展手作公益课堂约40场,帮扶50户困难家庭,间接帮助超100位困境人员。受助人员掌握了皮件、扎染、木雕、丝带绣、剪纸画、口金包等手工制作技巧,在当前越来越重视非遗传承的“文化热”社会背景下,这些具有民俗特色工艺品为这些家庭带来的收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该项目采用“社工+志愿者+专家”模式,集爱心、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课程组织服务对象结对互成搭档,设计小组协作环节,促进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专家团队悉心根据每位服务对象的接受能力和年龄特征,实时调整学习项目难度,提前组织社区社工与志愿者先行预习,以便在课堂上帮助服务对象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学习技艺,整个团队齐心促进项目发挥最大的效能。
扶志聚未来
家住五爱路小区的韩阿姨是水车湾社区的低保人员,也是本项目早期的服务对象。因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工作能力受限,收入也不稳定。已经50岁的韩阿姨还要独自抚养17岁的儿子小舒,仅靠韩阿姨一人的低保补贴和微薄的收入光是承担小舒的学费和生活费已是不堪重负,更别提令小舒向往的补习班和兴趣班,生活的压力往往导致韩阿姨独来独往,疲于奔波生计。“刚开始,我只是想我对做手工还蛮感兴趣的,反正是公益的,学会了能补贴家用就再好不过了,就试着参加一下。”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宗旨,水车湾社区志愿服务团队邀请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毕业且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各位服务对象讲解各种民间手作技艺,细微到如何轻松地将两指宽的丝带剪个斜角穿入细窄的针,深入到如何根据织布的疏密程度挑选更适合丝带绣的织布。“我蛮喜欢丝带绣的,虽然花费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小区里的人能够在聚一起边讲讲话边绣花,遇到问题能够一起讨论解决,让我有种温馨的感觉。”韩阿姨觉得参加“创意改变生活”手作课堂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学会了制作工艺品,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每天单一的生活方式,看着一件件充满文艺范儿的工艺品,心中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授渔聚发展
“我最近有在跟志愿者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想着能不能自己开家网店。”来自山东菏泽的李姐是残疾人员家属,自今年7月的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后,发现无论是义卖、联盟单位定向宣传还是手作体验的形式,这些手作品都吸引着各地各界人士的兴趣,李姐甘之如饴。从一眼望不到未来,到重拾信心期待美好的未来,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的转变正是本项目具有可持续性的源泉。而本项目实施的本身,补齐社区居民的文化“短板”,丰富居民精神世界,阳光居民的塑造奠定了和谐社区的新风尚。着眼于服务对象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秉持赋权增能目标和助人自助理念,发挥服务对象主观能动性,促进服务对象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探索扶贫道路的同时弘扬民间传统手作文化,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意义,《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先后对该项目进行了宣传报道,该项目于2019年获第四届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铜奖,但服务对象的笑容与感谢才是水车湾社区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层次得到实质性提升最有力证明。 

觉得好看?  就点在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