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t8SmbtiaQCkjHibB2K7Sg2rQFMPX21Bd7I6voEIiczEgeJlCZOALDTjib1vkuiaRFBPeZNLKjdPWvbQrYA4tPibyX0qg/640?wx_fmt=gif)
最近看到华为要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刚开始没在意,感觉就是公司人员的正常调整,直到昨天看了关于职场的「35岁现象」和一个真实故事才恍然大悟!
先来说说华为裁员的事儿,今年2月份,有外界传言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开始集中清退40岁以上的老员工。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djkUSCCmA7KdHE3hicDS4L4qbCcLeDfcicm9ibxnFAIAemdKqwDib6ZrmCwSdjcKQbKwVibSc6MNPYm2NNcH2I0Img/640?wx_fmt=jpeg)
刚开始很多人半信半疑,毕竟消息不是华为官方发布的,后来有一些华为员工在网上爆出自己目前在公司的处境艰难,相信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2月24日,外界传出华为老大任正非的一篇讲话内容:「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很多人把任正非的上述讲话理解为华为对裁员事件的回应。但这条回应似乎并没有消解许多人心中的疑惧,有很多华为内部员工在论坛上表达自己的担心。
一直以来,华为被捧为中国优秀民企的典范,很多员工以在华为工作为荣,但裁员传闻后,部分员工觉得华为在用年龄划线,34岁以上的员工感觉没用武之地了!
这个事儿发酵了一个多月后,在4月初华为2016年年报发布现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徐直军就「清退34岁以上员工」作出正式解释,称是外界误解。
徐直军说,华为公司内部从来没有听过「裁员」这两个字,华为只是让贡献低于成本的员工离开,但这跟年龄没有关系。
官方回应以后,华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似乎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华为员工以及其它公司这个年龄段的白领成了「惊弓之鸟」。
徐直军在回应中提到一个细节:「为什么外界传的是34岁,主要是因为超过34岁的员工被认为已具有足够经验,可以专业领域真正独立工作,或是成为带团队的中坚骨干。」
看到这儿很多人都需要反思一下,如果自已到34岁或超过这个年龄了,是否已经在某一领域具备足够的经验,可以在公司独挡一面,如果没有,你可能就危险了。
职场中有一个「35岁现象」,看起来感觉有些鸡汤,但结合华为裁员传闻来看,绝对是有道理的,35岁是职场分水岭。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djkUSCCmA7KdHE3hicDS4L4qbCcLeDfcYw9n3qnhThmiaiakKkjpblrvJHrQUDjmaCddXMvSeFwr57cMKuEmkkrg/640?wx_fmt=jpeg)
大家在找工作过程中有时候可能会留意,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
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调查显示,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远远高于其它年龄段。
在被调查者中,有两类极端情况,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有些人看似有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
职业规划咨询机构认为,从30岁到35岁,很多人有足够犯错的时间,为了不让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
为什么要在30岁之前确立方向,因为我们讲究「三十而立」,30岁的时候,大部分人工作经验应该在5年以上,在一个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可以承受与之匹配工作。
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人无法做到「三十而立」,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很多时候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25岁的时候,可以做一名基础员工;30岁的时候,也可以做一名基础员工;但你到了35岁以上的时候,你如果还只想着做一名基础员工,那就不太现实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djkUSCCmA7KdHE3hicDS4L4qbCcLeDfciczfhIDEoWlf9B58WyJV2icNQkS9MvVyWt67gN726CVBEaic3U52a8Kxw/640?wx_fmt=jpeg)
看看NBA的情况就更明白了,奥尼尔、邓肯、加内特、司机、科比等超巨能打到40岁左右自己不想打了才退休,而绝大多数普通球员不到35岁就打不上球了。
三十二三岁以后即使还能拿到合同的一般都是低薪老将合同,像科比司机那样职业末年还能拿高薪的,那是人家之前为球队贡献了太多,这样的人在整个联盟能有几个?
下面是一则真实故事,作者是陆可安,「真话财经」做了适当精编,引述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35岁现象」。
我老婆2006年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十几个人的润滑油销售公司做文员。公司总经理30多岁,一个月工资加销售提成大概有一万多块,当时在广州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他的生活确实也过得不错,有房有车还有闲钱弄点收藏,但我老婆(那时还是女朋友)说他有时会在公司闲聊时感叹没有事业。
总经理总说,男人得自己创业,才算是有自己的事业。当时我们都不理解这话,后来人过三十以后,慢慢地发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真的没有「老」员工了。
我的两个40多岁的老上司也先后辞职创业,前一任回老家开了个咖啡馆,后一任确实路子野,玩起了创业,这四年来我所知道的他已经搞了四个项目,前三个都失败了。
后来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小主管,下面有两个员工,其中一个近四十岁,是负责跑市场商务合作的,一看就是那种职场老油条,精明滑头,态度谦和谨慎,我对他也很客气。
后来得知他在南山区有两套房,不由肃然起敬。后来我们先后离开了那家公司,接下来两年里听说他又换了几次工作,终于不再打工,跟我说养老去了。
有一个同学,市政设计专业的,毕业后一路颇顺,是同学中第一个在一线买房的人。去年底辞职,自己在家乡那个五线小城市开了个小公司,目前尚未打开局面。
还有一个同学,在地产营销圈内混得风生水起,几年就做到了深圳某知名开发商的总监级职位,后来辞职创业。
回头一看,我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中,如今还在私企打工的,已经是少数派。当年我们大学毕业时,想的都是找个好工作,觉得上班挣钱做白领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今只过去十年,已经没几个所谓的白领了。
看完这个故事,感觉很多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创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和生活,但现实中能不折不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
有人可能读过褚时健七八十岁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也有人听说过少年得志的传奇,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35岁之前给自己一个交代。
商机等待你来发现,财富等你来挖掘,你来吗?关注看看吧!↓↓
敬请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