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李安失手了吗

李安失手了吗

阅读量:3666351 2019-10-22



文/李霁琛编辑/重案组之虎
还有两天,李安将会度过自己的六十五岁生日。 我记忆中的他,还是十多年前夺得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的样子。 神采奕奕,步履矫健,头上的黑发还多过白发。 
如今的李安,发已苍苍,眼角的皱纹也愈加明显。
 李安在采访中从不避讳“老”这个字眼。 年龄给他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紧迫感。 
对于电影创作,他依然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欲望。
 他想要完成更多作品,更试图做出一些改变。 时隔两年,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的新片《双子杀手》问世了。 和前作相同的,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口碑上的褒贬不一。 这一次的争议,甚至要更大一些。 在IMDB上,《双子杀手》的评分仅为5.7分,国内观众更买李安的帐,但7.1分的豆瓣评分在李安的作品中实在算不上高。 
比起口碑,票房的表现要更加糟糕,具体的数字各大网站的计算有些许偏差,我就不列了,但想要赚回1.38亿美元的投资,眼看《双子杀手》已是回天乏术。
 影片的大多数差评,来源于观众对于故事的不满。 “无聊”、“沉闷”、“老套”这些词语,出场的频率最高。 老实说,《双子杀手》的故事,的确新意不多,克隆人的设定在过去一二十年的好莱坞电影里并不鲜见,而李安这次讲故事的方式,也无太多出奇之处,四平八稳的叙事,让观众将电影看到一半时,基本就能猜到结局的样子。 
当然,用“烂”来形容《双子杀手》的故事,则未免显得有些太过苛责。
 至少,整个故事的发展,是流畅的,男主角和克隆人这两个人物的刻画,也并不是特别“脸谱化”。 李安有意无意间仍然将自己对于父子关系的思考放进了电影里,有那么几个瞬间,透过大小威尔·史密斯(姑且将这两个角色如此称呼罢)之间的对话,我们还是能联想到他早期的那几部电影。 李安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电影的特质,比如说像压抑、时间变化、父亲,这些都是我不喜欢我自己的部分,我进入到那个世界,是我自己想象的模样,包括父亲、压抑,都是我希望摆脱可是摆脱不掉的。” 从这个角度看,《双子杀手》这个故事的内核,其实是李安与自己的某种和解。 在儿子李淳长大成人之后,李安开始重新思考父子之间的关系,那些压抑的元素变得明朗起来。影片中,大威尔苦口婆心地想要传授人生经验,小威尔则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人生,二者之间存在冲突,却并没有产生冲突。 
这样的一对人物,是经得起琢磨的。
 “克隆”这个设定,让大小威尔之间,有着超过父子的紧密联系,却又少了真正父子间强力的权力关系。 当然,这种“释压”,在很多熟悉李安的老影迷看来,会让影片少了几分深刻。 其实,比起大小威尔这两个角色,影片中的女主角要更有魅力一些,她处事的当机立断和机敏果敢,倒是让我印象深刻。她的存在,让大小威尔两个角色,也变得更加值得玩味,李安电影中常见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因此若隐若现。 
然而,几个人物的出彩并不能掩盖整个故事的单调和乏味,大段的对白出现也让这部动作片显得有些“四不像”,拍得不够干净利落,又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辨。
 在我看来,《双子杀手》的故事不算太差,但也难称优秀。平庸,可能是对它最好的形容。 但这可是李安的作品。 在很多影迷的心里,李安的作品不该如此平庸。 这么多年里,李安拍过太多电影,好片一部接一部,大奖一个接一个。 大家会觉得,大名鼎鼎的李安,怎么会失手呢? 我无意替李安辩解,也没有资格去做这样的辩解,但我觉得,说李安这次失手了,还是不太准确。 与其说《双子杀手》是李安的滑铁卢,倒不如说它是李安的一次冒险。 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无疑是“120帧+3D+4K”的放映格式。两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经完成过这样的尝试,但那时条件所限,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影院太少,真正感受到新技术的观众则更是寥寥。 
这一次的《双子杀手》,让更多人看到李安想要在视觉上完成的呈现。
 对于我来说,两年前的遗憾终于得到了弥补。 “120帧”,意味着更高的清晰度。 李安在两年前就曾表示,他最关注的是,在120帧的画面里,人脸能达到怎样的清晰度。 他希望,大银幕里的人物,每一个表情、脸上每一条血管、甚至每一根汗毛的颤抖,都会被观众看得一清二楚。 于是,我们在《双子杀手》里,看到了大量的大特写。 威尔·史密斯的脸,不断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真实,是我的第一观感。 影片宣传时主打的“沉浸感”,我能体会,但我更倾向于使用“交互感”来形容这种体验。 技术的革新,似乎让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拉近了。 这种“交互感”在影片的几段动作戏中体现得更加强烈,尤其是那段追车戏,120帧带来的刺激感,着实无法比拟,我知道李安会“炫技”,但也没想到他的技术是如此的“炫”。 
这一切,在拍摄时,李安是无从知晓的。
 拍120帧时,他并不能看到观众所能看到的影像,他依然是按惯常的方式在拍,但他需要不断调整,不断试探。 他当然会忐忑。 毕竟,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 整个好莱坞,只有李安一个人拍120帧。从前和现在,都只有他一个人。 李安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导演和他一起去探索,一起去革新。 从两年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到现在的《双子杀手》,不断有人在质疑: 太过重视技术的李安,是否反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魅力。 
但李安自己也曾说过,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很痴迷技术的人,他在技术上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电影能更好地呈现。
 他想要的是电影的革新,而不是技术的革新。 电影才是根本,技术只是手段。 他曾说:“电影很久没有改变了。” 但要改变电影,谈何容易呢? 李安当然是成熟的导演,但对于新技术来说,《双子杀手》作为一次尝试,还是显得稚嫩。 
但凡事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不妨将《双子杀手》看做是李安对于技术的一次试炼。 完成《双子杀手》这样一部影片,能给李安积累的经验太多了。 他所擅长的,比如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想要在新的技术规格下完成呈现,也一定需要更多的拍摄经验。 在《双子杀手》的“平庸”之后,也许暗藏着的是又一次的惊艳。 如此的话,哪怕说《双子杀手》是李安的一次“失手”,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不管怎样,我永远都会对李安导演怀有极深的敬意。 六十五岁的他,功成名就,即使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按部就班地拍一些自己所擅长的电影,想要收获更多赞誉,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他求变。
 李安说:“有新的东西在召唤我。”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李安就在为电影寻找新的出路。 代价当然会有。 负面评价是一方面,票房的失败也很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电影的投资来源。 但他还是这样去做了。 面相温厚,说话慢条斯理的李安,在面对电影之神时呈现出了与自己外表截然不同的勇气和野心。 日渐苍老的他,眼神依旧锐利,望向的,或许是旁人不曾看到过的全新电影世界。

推 荐 阅 读


期待你分享到朋友圈
加小编微信dypc5252,进电影爬虫用户交流群
获取及时的电影资讯,独到的观点,线下活动信息还有更多福利哦~???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                                                                                 ↘ ↘ ↘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