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dIs7JheQju19fcF9ic1ztN06yAGF6JicSEHADTTq0Ra1sG1GXNSO17anpUpuNVNyqw9tG2Z6x1rEd5pnBvxwEFA/640?wx_fmt=jpeg)
随着去年《创造101》以及《偶像练习生》的两档偶像竞演养成真人秀的持续火爆,中国各类偶像团体重新进入了主流观众的视野,粉丝经济再一次引起大众广泛讨论,2018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偶像产业元年。
然而讽刺的是,今年初备受粉圈期待的三款偶像综艺《青春有你》、《以团之名》以及《创造营2019》集体扑街,媒体所预料的男团盛世也未能如预想般实现。
这其实说明中国偶像产业虽然市场规模极大,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我将浅析一下中国偶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资本热潮褪去,划水裸泳的将被淘汰
如几年前的电影产业一般,随着去年偶像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各路资本看到中国粉丝经济仍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便迫不及待的参与其中做蛋糕。
然而今年偶像综艺的集体“失声”,却让他们的小算盘失算了。
等到这波资本投入的乱象过去,偶像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产业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只想靠虚假营销和贩卖人设,却不认真做好内容服务的偶像、公司乃至平台,都将被市场淘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dIs7JheQjshAicxLtPR7aw5Qv0bzPGWX4jbJaDx6HR2mbWIBB5JKNBvHqxcpav2SicqEGt3nFWtu8K3KX7y3b5w/640?wx_fmt=jpeg)
内容才是王道
随着去年“土偶”“乡创”等偶像选秀节目的火热,杨超越、蔡徐坤等新一代流量强势崛起,以李易峰、吴亦凡、杨洋和鹿晗为代表的四大顶级流量遭到严峻挑战,纷纷谋求转型。
李易峰、杨洋减少曝光,耐心打磨演技,分别在电影《动物世界》、电视剧《武动乾坤》里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吴亦凡前几年电影资源逆天,然而随着他主演的电影票房屡屡扑街,原先预定的星爷导演电影《美人鱼2》主演以及王家卫导演电影《繁花》主角都被取消。好在综艺《中国有嘻哈》的火爆以及歌曲《大碗宽面》带来的人设转型,给他维持了一些热度。
而原本人气最高的鹿晗却在影视综艺里都没啥亮眼表现,人气严重下滑,这有可能部分是受他微博公开恋情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奇葩说》、《明日之子》以及《中国有嘻哈》的火爆,网络综艺也呈现井喷式发展状态。
据公开数据显示,网综《中国有嘻哈》成本超过2亿元,《偶像练习生》成本约3亿元,而《创造101》则高达6亿元。随着制作成本的提升,网综的制作水平也大幅提高,丝毫不输给台综。
当然,制作水平高收视好的网综带来的广告等收益也是巨大的。而这些都说明了,内容才是王道,内容就是流量。把偶像产业这块蛋糕做大之前,也要多想想怎么把蛋糕做好。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dIs7JheQjshAicxLtPR7aw5Qv0bzPGWXBDFN5qUziaYEO3y8nHOcCfFkAdxJ3zZe7JibP6y8D8UqpjusibqldOg0A/640?wx_fmt=png)
走中国特色的偶像模式发展道路
目前中国的偶像培养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模仿韩国的完成系偶像模式,以EXO归国四子为代表。另一种是模仿日本的养成系偶像模式,以SNH48和TFBOYS为代表 。
日系偶像与韩系偶像存在明显区别:
前者讲究“看着自家孩子成长”,对偶像能力要求比较低;而后者对偶像的能力要求却非常严格。
去年大热的“土偶”和“乡创”就将韩系偶像模式和日系偶像模式巧妙融合 ,节目中都有从韩国学成归来,舞台经验丰富的练习生如孟美岐、朱正廷等,也有如王菊、杨超越等非专业练习生,主要在节目中成长的养成系偶像。
即便如杨超越等选手唱跳能力差,专业性不足,使得节目竞技性减弱,但却也让观众看到“杨超越”类选手可爱真实不做作的一面,而非完全韩式流水线工业制造,这客观上也丰富了粉丝群体的选择,扩大了粉丝群体的容纳度。
而今年几款偶像选秀综艺,完全照猫画虎去年的“土偶”“乡创”,人设剧本都照着它们来,几处冲突和情节设计都按之前的套路,失去了真实以及自身特点,也就失去了市场。
中国偶像产业可以模仿借鉴日韩偶像发展模式,但也要在模仿借鉴中摸索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而这需要不断地自我创新,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dIs7JheQjshAicxLtPR7aw5Qv0bzPGWXqyUufKBAbFE0WxrUX7AAicZzNQRhCqfIWz6wFa5WVAFTePpCOySMuWw/640?wx_fmt=jpeg)
互联网+偶像
下面引用一段新京报采访偶像综艺制片人龙丹妮的一段话:
新京报:从最初接触偶像产业到现在,在你眼中,这个产业经历了哪些变化?
龙丹妮:我觉得没有本质变化,只是技术推动了偶像产业的发展。最早我们通过看电视剧、电影,或者看春晚来发掘偶像,到2000年初,从真人秀中涌现了一批偶像,而真人秀的最原点是像《超级女声》这样的项目。从2005年到今天,短短十余年之间,你可以看到,现在已经完全不是传统媒体的天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的流量、偶像,基本99%来自移动互联网,所以我觉得,本质上对偶像的理解、崇拜,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技术。自媒体的时代更加可能造就这个产业的蓬勃,比如说十个亿的市场,可能变成了一百个亿的市场。这个情况更加督促我们,其实不是市场更好了,而是竞争更激烈了,那怎么用专业的方法去面对接下来的这个市场?才是我们要思考的。
龙丹妮有句话说的很对,人们本质上对偶像的理解和崇拜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技术。
偶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满足了人们原始的情感刚需,如同古代的图腾崇拜。
现在只不过是技术改变了,渠道改变了,人们现在所看到的流量以及偶像基本上都来自互联网。互联网+偶像的产业模式将成为主流。
在互联网+偶像的模式下,偶像产业的发展会有以下三个特点:
1、资方话语权加强,偶像议价能力减弱。例如孟美岐吴宣仪退团风波。孟美岐吴宣仪面对腾讯这个互联网巨头,几乎没有议价能力。风波后她们资源明显不如火箭少女杨超越等人。
2、互联网平台直接掌控偶像产业内容制作(供给端)以及流量分发渠道(消费端)。且能够利用大数据将流量与内容有机结合,将更精准的提供服务给消费者。
3、偶像+电商。借鉴网红+电商模式,互联网可以让偶像直接通过微博等互联网平台直接导流到淘宝等电商平台,甚至建立自有电商品牌,分食电商这块大蛋糕。
总而言之,中国的偶像从最初的真人秀海选模式,到《创造101》的养成系培养,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且资本对粉丝经济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正在不断塑造着中国蓬勃发展的偶像产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偶像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dIs7JheQjuQcJVSctOWXanLuMN2w0I1fcPLMxzic2ibYJfdhwnvffFDQfdicNmXjSFNV72lRYDsbDNfa2lk0SJDg/640?wx_fmt=jpeg)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扫码关注公众号“小香猪的杂谈屋”,小香猪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