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安,我是吳日常。
公众号开张十数月却从未开业,仅有一条精心设置的关注回复。一方面我通常既无文采亦无动力长篇大论,另一方面偶尔的成文也大抵羞于示人。然而总是坑着多少有愧于现有的寥寥几位关注者,当然也更愧对自己。故择良辰选吉日,翻出这篇半年前所写,关于一款一年前发售的优秀游戏之推荐,稍(wan)作(quan)改(chong)动(xie),作为首篇推送献上。
1807年,作为东印度公司定损理赔调查员的你,独自登上一艘刚刚漂回法尔茅斯港的空船——奥伯拉·丁号。这艘失踪近5年的船上究竟发生了何种怪事?60名船员又各自遭遇了怎样的命运?带着敏锐的洞察力、小小的灰色细胞和一块“铭记死亡”的怀表,你将书写宣告船员生死的“命运之书”,解开奥伯拉·丁的回归之谜。

《命运之书》序言
相信你已登上奥伯拉·丁,这一天我期待已久。我本想借这本书告诉你船上诸多怪奇,奈何身体每况愈下,只得草草列出框架,细节交由你自行探索。想必最初故事显得匪夷所思,但你终将发现一切都合情合理。你需要用这块怀表来确定船上所有人的身份及命运,完成这本书并寄还给我……
无限接近真实的异能推理
如前所述,玩家的任务十分简单——确定奥伯拉·丁号曾载的60名船员的身份及归宿,生还者确认下落,死亡者锁定凶手和死因。
不同于其他众多解谜游戏,本作的玩法核心是极其接近现实刑侦的,即并非仅仅注重推理,而是相当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你需要化身列文·虎克,关注船上的每一个细节,从人物的外貌穿着、语言口音、从事工作、人际关系甚至是纹身外号,到场景中的站位朝向、物品摆放甚至吊床编号,均可能成为锁定人物身份或命运的关键线索。

奥伯拉·丁号全体船员
所幸你有着忧郁蓝调的能力铭记死亡的怀表,它可以让你回到死者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周围发生的事,聆听谈话、枪声或是尖叫。最后时间将停止于死亡的一瞬,只有你能在世界中漫步。然而即使能看到活的死亡现场,也未必能即刻洞悉死因;即使知晓了死因,也未必能看到凶手真容;即使目击了凶手,也未必能轻易锁定身份;即使知道凶手是谁……也还有下一个人等你调查。
对案发现场的直接目击并未过分降低本作难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精心设计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本作全篇剧情分为10章近50节,而探索各章节的顺序往往并非正序。游戏初始作为教程关卡呈现的是整个事件的终局——船长极限反杀三人,最后饮弹自尽的场景。事件时序和关键线索均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使得抽丝剥茧还原故事全貌的过程变得格外有趣。
由于很多线索着实隐藏颇深,游戏提供了一个阶段性奖励的机制:当你正确地填写了三人的身份和命运,他们的信息便会从手写体实锤成印刷体。这一机制适度地容许了小规模枚举,也能为排错提供一些帮助。当全部船员的终末均被确定时,那种舒爽的感觉仿佛整理了十六只两两配对的袜子一般。对于钟爱推理作品或是憧憬侦探行业的人来说,这样不依靠系统引导,而是置身场景亲眼观察的作品,无疑是一次极致的体验。
单调却又丰富的艺术设计
初见奥伯拉·丁的回归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其极具风格的画面。本作使用了1-bit渲染,即每个像素的状态用一位二进制数(0或1)表示,非明即暗,以两种颜色构建全部画面信息。实际上这在游戏界并非什么新奇概念,但本作还是彻底打破了我对1-bit风格所能展现信息量的预期。前述重度依靠观察的游戏机制,决定了画面的信息密度的不平庸。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场景的细节若无法得到绝佳的呈现,又何谈观察和推理呢?反之,像素化的风格又可以将作者不希望玩家过早获知的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帮助游戏在线索提供节奏上达成了不错的平衡。
然而令人惊艳的绝不仅仅止于此。游戏中所使用的双色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黑与白,实则是低亮度的黄绿色(#333319)和高亮度的青色(#e4fffe)。这样的色彩选择【包括设置中可选的其他色彩配置】模拟了老式显示器的复古感与颗粒感,不仅映衬了本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和探索过去的主线内容,也大大缓和了死亡场面的血腥程度。



<< 滑动查看游戏截图 >>
相对地,颜色的缺失所带来的震撼力的下降,则由优秀的场景设计来补足。当你在时间静止的世界中回顾案发现场,会发现许多章节的构图有着难以想象的表现张力。从开局静谧的鬼船,到桅杆上的落雷、爆炸的火药桶、水中涌现的巨大海怪,仅是几张截图便能体现其画面冲击力,又何况亲自置身其中呢?
说到复古,另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作的音乐音效。音效作为本作一大线索来源自不必多言,从人物对话、争吵或求救,到船上人群的嘈杂奔走、机械运作或是枪炮齐鸣,音效的优秀表现进一步丰富了游戏的代入体验。另一方面,11首背景音乐均为厚重的管弦乐,对低音的运用尤其出色。而作为一个在鬼船上探索一桩又一桩死亡的解谜游戏,本作的音乐并不局限于对恐怖气氛的刻意营造。伴随着剧情的推进,不同章节的背景音乐也渲染了不同的气氛,有时阴沉压抑,有时略带惊悚,有时甚至带有一丝戏谑。但不变的是低音声部带来的死亡迫近和命运难违的悲壮感。
瑕不掩瑜的不足以及其他
尽管奥伯拉·丁的回归各方面都可以称得上十分优秀,但世界上终究还是没有完美之物。包括一些缺陷和一些特点,均可能成为劝退的致命要素,在此简述以便读者有个心理预期,抑或直接排雷。
首先说说不足。本作的操作教学相对简单且多少有些后知后觉,引导的不足使得玩家在游戏初期或会感到手足无措。另外,独特的回溯怀表设计虽然提供了令人惊艳的游戏机制,也带来了一些章节间跳转的不便和局限性,例如有些场景无法直达而必须从其他场景单向进入。虽然并不严重,但上述因素多少会对游戏节奏有所影响。
较高的难度也能成为潜在的劝退点。即使单论观察和推理,本作难度也绝对不低。60名船员的特征、对话、行动等线索十分繁杂,甚至或许需要记笔记。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侦探,博闻强识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掌握包括但不限于历史、地理、民俗、航海等领域的背景知识,一定会对推理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虽然官方于19年4月推出了汉化,但一来听闻汉化质量较为一般,二来众多线索隐藏在各种口音混杂的英语对话中,不得不说本作对玩家英语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
最后不得不提醒的是,部分玩家可能从生理或心理上对于1-bit + 3D渲染的画面表现形式感到难以接受。所幸Steam有完善的退款功能,若是购买后发现不适合自己,也请务必不要勉强。
第一篇,完
如果说有一款我人生重来即使不玩也一定要买的游戏,那大约是《史丹利的寓言》【迷惑行为?】。但如果说有一款我想忘却一切从头体验的游戏,那一定当属《奥伯拉·丁的回归》。可惜那种拼图逐渐成形的爽快感任谁都只能体验一次,但希望读到这里的你能顺利享受这独一无二的黄金体验。
Memento Mor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