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光义(939-997),即宋太宗(976—997在位),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宋太宗是宋代几个崇佛较有名的皇帝之一。他统治北宋二十二年间(九七六─九九七),对佛教极为注意。在他相当有计划的管制与扶持之下,不但促成了东西佛教的交流,完成大批佛典的翻译,而且将北宋都城建立成新的佛教中心,助成后来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奠定北宋皇室崇佛的“祖宗之制”,于北宋士庶对佛教的信仰,北宋佛教文化的形成,颇有鼓舞开创之功。
赵光义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寺院。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赵光义敕令内侍张廷训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10所佛寺,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院。同年,赵光义诏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法师重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诸寺,又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达62吨,供奉于白水寺,也就是万年寺。

万年寺普贤骑象铜铁佛像供峨眉山万年寺无梁砖殿内,系北宋宋太宗遣使铸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高7.35米,重约62吨。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坐象背莲台之上。
宋太宗极重视佛经的翻译,他创建译经院,开始进行佛典的翻译计划。由搜集梵文佛经,辨认伪造梵经,聚合译经专家,训练译经人才,至雕版印经等等,充分表现对佛典的热心。宋太宗即位不久,即常临幸佛寺,公开认可佛教,给予相当程度的支持,使其崇佛之名远传异域,吸引了不少外国僧侣来朝,进献梵夹无数。译经计划开始之后,为了确立其佛教政策及防止儒学者之反对译事,乃于太平兴国八年,首次译经完成之日,以新经示宰臣,略表他对佛教的看法如下:佛屠之教有俾政治,达者自悟渊微,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宗旨。凡为君治人,即是修行之地。行一好事,天下获利,即释氏所谓利他者也。庶人无位,纵或修行自苦,不过独善一身。如梁武舍身为寺家奴,百官率钱收赎;又布发于地,令桑门践之,此真大惑,乃小乘偏见之甚,为后代笑。为君者抚育万类,无偏无党,各得其所,岂非修行之道乎?虽方外之说,亦有可观者。其后宋太宗又连续写成《秘藏诠》及《缘识》等论佛赞法的诗文集。《秘藏诠》一集,顾名思义是太宗诠释佛法之作,全书计有五言古诗一百首。其书旨在诠释佛义,宣示太宗对佛法的见解,对如来及其教法赞扬之语甚多。譬如,赞佛之大智慧及佛法之无亲疏则说:譬犹慧日照,于法无亲疏;通透真如理,经音一梵书。又如,言佛法无穷,普照世间有情,使昏昧迷惑者皆能受惠,得渡彼岸,则谓:说法无穷尽,如来顺世情;
灵山高会上,语话甚分明。
慧炬分明照,昏迷道坦途;
四生及九类,利益遍寰区。
法教世尊说,慈观大化身;
乾坤皆遍照,得达渡迷津。
又如,赞佛之无边法力,则曰:有意因何用,无智心始开;
佛行方便力,降法众魔摧。
理究真空理,慈悲号世尊;
湛然虚妄境,魔众静无喧。
天降魔徒众,神通不可匹;
世尊一见时,忏悔无踪迹。
太宗还在许多诗中发愿求法,让佛法传遍各地:
愿我无为法,纵横遍大千;
光明如皎日,慧眼照人天。
愿知一切法,真法自优隆;
万境随心转,迷情了自通。
俗愿求真谛,如来教法深;
微言能洞达,悯起大慈心。
求佛归三宝,庄严道不违;
自然精法用,善事好相依。
志愿亲三宝,威严布萨诃;
圆明无碍法,西域礼弥陀。
我信三乘法,周圆不可量;
如来求秘旨,像教法根长。
来慕经文意,瞥然见道理;
身通大众心,秘印传深旨。
宋太宗在(新译《三藏圣教?序》)赞佛法之博大精深,谓: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道群迷,阐扬宗性。广博宏辩,英彦莫能能究其旨;精微妙说,庸愚岂可度其源。义理幽玄,真空莫测;包括万象,譬誉无垠。叹不修之业溥,伤强执之愚迷;非下士之所为,岂浅识之能究。大哉,圣人之言,深可信服。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