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原生家庭
我们沿袭了父母的“言传身教”
看见原生家庭
是一种自我疗愈
但不是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
而是唤醒我们改变自己的能力
这才是我们追寻更高生命品质的初衷

从“原生家庭”重新认识自己
基本上,人一生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个人从小成长的家。
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甚至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
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
比如小时候曾被父亲虐待,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重复模式,不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完全不管教孩子。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应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的心理按钮。

生活中有些冲突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很多人因为长年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心灵不断得受折磨。我们要把潜意识主宰状态转成意识主宰状态,了解过去带来的影响,并学会如何从当中跳脱出来。
没有忧虑是何等美好,只是生活中难免会有忧虑,甚至很多人处在痛苦愁烦之中。人的心理有一些定律,认识这些心理定律后,在婚姻、家庭中,比较能理性地满足自己或别人的内心需求,也更懂得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以下我们来了解内心的两个基本需要。
安全感:
人出生后就需要安全的环境,知道下一餐有没有得吃、关爱的人是否在身边,如果这种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将来对爱情、婚姻、子女的关系都会产生问题。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对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诠释,也许是正面的,也许是负面的:从小受伤的人,常把别人的善意当成恶意;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别人的笑意会解释成嘲笑或别人有居心,却不能想象那可能是一种友善的表示。
身体的抚触:
第二个需要是身体的接触和抚摸;很多临终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语言沟通的能力,但被抚摸时,仍有感觉、反应。

省察过去的伤痕
大家都有受伤的经验,不管怎样的伤口,都需要妥善处理才能愈合。人生难免会因人与人相处时产生冲突、摩擦,而内心受到伤害,如果那些伤害继续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医治,日后会有很多的后遗症。我们应如何面对这些伤害、如何疗伤,才能更有力量站起来?
首先,我们当学习不再把手指指向别人,认为都是别人害我们变成今天的景况。心灵医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自我省察”,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

因此,人要学习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的父亲曾对你很绝情,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亲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深。除非你能重新探索,否则很难从中跳脱出来。
纵使父亲对你的伤害是有意的,心灵探索和医治也能减轻伤害,帮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学习设身处地地,看到父亲那样做的理由,进而宽恕他。
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遭遇一些事情时,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但我们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当下的景况,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这也是为什么回顾心理历程很重要。
原生家庭的三个影响因素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对于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了解:
家中排行:
每个人在成长中多少都会留下某些印记,就是所谓的“心理按钮”。对身为老么的人而言,在家里他没有决定权,如要突显自己,讲话就得特别大声。一个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声量的孩子,日后在人际关系上最敏感的,就是别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见。一旦觉得被忽视,就容易“情绪过敏”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成长背景:
一个从小看母亲总是用眼泪操纵父亲的小孩,长大后当他看见妻子掉眼泪时,立刻大发脾气,而不是去安慰她;因为那一刹那间,儿时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潜意识里,认定妻子就像母亲要控制父亲一样,其实这个妻子很无辜,她只是不小心触犯了丈夫的心理按钮。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以为过去的事情又再度发生了,其实,在你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你的心理按钮。
内在誓言:
每个人的心理按钮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则怕“被冤枉”,但也有人行事风格深受“内在誓言”的影响。“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内在誓言”有其历史性的功能,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们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
内在誓言有很多种,例如:“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钱”;从小经历逃难或贫困生活,看见父母总是很努力工作,于是学会“人生就是要打拼”,甚至变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这样的人成年后即使生活富裕,也无法让自己与家人稍微轻松一些、生活多些享受。

人际互动时,有三种自我防卫的形态:
第一种是“讨好型”,以“讨好人”来保护自己。这种人总是笑嘻嘻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语,主动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人就爱我”的内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爱他。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面对问题而没有弹性时,就会出状况。每个人应该不断成长,学习用更为成熟的心态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攻击型”,在人还没有指责他之前,先凶狠的指责别人,与每个人保持距离。用这种方法可以隐藏自己的软弱,不轻易被人刺伤,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因为他内心其实很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三种是“隔离型”,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别人,只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保持遥远距离,冷眼旁观。有的人是“电脑型”,凡事用逻辑分析,过度运用理性,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和别人互动,也不把心事告诉别人,似乎离群索居,很难与人深交。有的人是“小丑型”,虽然表面上嘻皮笑脸,却从不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如此一来,虽然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与人心灵相契的喜乐。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不努力,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
点击?“老婆,求你千万别离婚!!!”
点击?开学了孩子不肯去学校,上学恐惧症来袭
点击?最容易出现问题的4种家庭教育,你属于哪一种?
点击?开学了,孩子不肯去上学?家长怎么办?
点击?我的后半生——单亲家庭的教育之路
点击?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女人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点击?77岁开始也不晚——著名画家摩西奶奶的经典语录
点击?儿子清华,女儿哈佛!只因坚守这10条家训,你还在把娃当羊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