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底下无数回答,更像是一群成年人的控诉:
被父母否定太多,自卑讨好,极其不自信,长大后拼命逼自己变优秀;
感觉这辈子只能一个人生活,不会经营关系,不懂怎么去爱别人;
发誓不要像父母一样,却越来越像他们,爱指责发脾气;
......
一项针对原生家庭创伤的调查显示:
在18-29岁年龄段的人群里,有81.8%的人都表示曾有过家庭创伤,且大多数源于父母。

遭遇原生家庭困扰的人,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和普遍。
被称为“国民女神”的主持人董卿,曾坦言自己一直以来很自卑,就是源于父亲对自己极为严苛的教育方式。
“他不让我照镜子,不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
“父亲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时间照镜子还不如多看书。”

直到后来董卿才开始慢慢学会“看见”:
看见父亲对于自己的严格,是源于早年贫困的经历。
他相信吃苦才能有收获,所以即便生活条件好了,也一定要让女儿时刻牢记吃苦的感受。
通过成长,董卿与父亲慢慢达成了和解。
这正应了作家卢熠翎在其新书《与生命和解》中说的那句:成长其实就是一条与父母和解的过程。
卢熠翎老师,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国内深具影响力的个人成长教育平台——张德芬空间的CEO。

因为深谙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无比深远、甚至会决定一生幸福,他曾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用最简单、高效且合理的方式,帮助更多人走出创伤,收获崭新的幸福人生。
他的新书《与生命和解——疗愈原生家庭的伤与痛》,就是其十余年经验的淬炼与传达。

/ 关于卢熠翎老师 /
01
理工高材生的“文艺心”
卢熠翎是标准的70后,出身于中国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
西湖的水里曾荡漾着苏东坡的词魂、白居易的诗情、林和靖的遗思……这个中国文人举目对斟的地方,充满了清风朗月、诗情画意。卢熠翎就在这里长大,虽然出身军区部队大院,但受家乡文化熏陶,浸染出一股儒雅谦和的书香气质。

童年玩伴眼中的“怪小孩”
童年时代,淘气的男孩子都在河里摸鱼、田间捉蜜蜂,或是吃着糖果玩着小汽车的时候,卢熠翎待人处事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总喜欢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我会做那件事?有一次他家里养的一只鸭子死了,他难过得好几天不想说话,因此还被同伴嘲笑。这是第一次,卢熠翎深切体会到一种叫做难过的情绪,它或是出于对小动物的善心和爱心,总之,这让他萌生出极大的好奇心,开始痴迷“心理学”。也许年幼的他还不知道,这些来自内心的追问,会成为他日后所钟爱的事业。这种对万物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冥冥之中也指引着他最终的选择。
大学爱读心理学的理工青年
尽管大学读的是理工科专业,但卢熠翎身上却一直有股子“文青”气质,有一颗“文艺心”。他爱好弹吉他、唱歌、阅读,因为热爱心理学,会有意涉猎这个领域内的专业书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想当一名老师,对心理学的执着和自幼帮助人的善良心性,让他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激情满满。把自己学到与领悟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是这个少年最初的梦想。学生时代诱惑众多,这个文质彬彬的少年却一直坚持着初心,把别人打篮球的时间花在阅读和累积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久而久之,心理学那些晦涩难懂的书,都被他轻轻松松啃下来。保持一颗纯真之心,热爱艺术、向往自然、痴迷心理学、热衷探索、勤勉思索,这个理工科高材生,走着一条看似普通却和同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02坚持不懈的“追梦路”大学毕业以后,与别的同学一样,卢熠翎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感念于心理学对自己内心成长带来的极大帮助,他想去做一个心理学方面的老师,希望有机会,用这方面累积的知识和自身经历,帮助那些正遭受心灵煎熬的人。
第一次追梦失败
然而,卢熠翎的这一选择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父母甚至周围的朋友都劝他:“你学的不是这个专业,也不是当老师的料!”反对声越来越多,他妥协了,转身去读了工商管理和工学的硕士。从硕士毕业以后,他顺利进入了某大型国企工作,并以自己的能力很快得到晋升,成为该国企的高管。那时候的他,收入颇丰,事业顺风顺水,家庭幸福美满,可以说是人人羡慕的“赢家”,可他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于他来说,现实越顺利,内心便越煎熬,安逸多一份,不甘也更添一分。有好几次他都做梦,梦到自己正做着那份梦寐以求的工作,脸上洋溢着微笑,内心感到如此踏实而快乐。
辞掉国企高管,只为这一件事
这份惦念,让他做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打算放弃现在的工作,从国企高管的位置上走下来,走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从头开始。而后,在新媒体创业的浪潮中,他一手创立了“心灵的圈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卢熠翎结识了张德芬老师,二人对合作以及未来规划相谈甚欢,一拍即合。不久,他成为了张德芬空间的CEO兼合伙人。
坚持梦想后,与家人“和解”
他将心理学融入生活,通过禅修、静心、冥想等方式感悟,深入解读人生,开辟了一条有力量、有深度的心灵成长之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寻回内心,走出痛苦。张德芬老师曾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
“卢熠翎老师像是导师中的‘逍遥派’,他集众家之长,把心理学融入生活,探寻有力量、有深度的内在成长之道。他点评问题时往往一针见血,直戳要害。”
“卢老师在这本书中,详细地列出原生家庭的问题模式,让大家对号入座,并且能够对症‘抓药’,疗愈自己的创伤,过好现在的人生”。
德国著名心理医师,伯图·乌沙莫极力推荐:
“我很开心卢熠翎用自己的洞见、经历、时间写成了一本关于家庭创伤疗愈的重要并且完整的书籍。我们都应该学习转化原生家庭的束缚,这也是对我们自己家庭成员的一种支持。这本书能帮助你做到。”
当你看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从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到可能的解脱之道,卢老师都给出了他系统且实用的“方法”。
从而帮助你找到影响我们人生的关键因素,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突破人生的限制,获得真正的幸福与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