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致使南洋各地沦陷后,日军疯狂残忍地捕杀爱国侨领,曾领导全南洋华侨掀起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深孚众望的陈嘉庚,被迫避居印尼玛琅。日本投降后,陈嘉庚安全返回新加坡。1945年10月,重庆的多个团体举行“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专门为陈嘉庚题写“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条幅,成为对陈嘉庚的历史性评价。周恩来和王若飞为陈嘉庚送祝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此祝词传颂海内外。
陈嘉庚“忧心如捣”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进步人士要求国民党“还政于民”的呼声极高。当时香港的进步报纸《华商报》特地请陈嘉庚题词,陈老针对当时“还政于民”的呼声,出人意料地题了如下几句:
“还政于民,谋皮于虎。蜀道崎岖,忧心如捣。”
陈嘉庚为什么给当时主张“还政于民”的进步人士泼冷水呢?这是因为他在与蒋介石的接触中,早就看出蒋介石的五脏六腑,认定蒋要消灭共产党的阴谋不会打消,也决不会甘心让出他独裁的政权。当时陈嘉庚听说毛主席要到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很担心毛主席的安全,曾发电报劝毛主席不要到重庆去。
海外侨胞热烈响应中共“五一”口号
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包括海外侨胞的响应。东南亚、欧美各地华侨普遍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其响应的形式主要是通电或发表宣言,其内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即否认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拥护中共召开新政协、组织民主联合政府。比如:马来亚槟榔屿71个侨团致电中共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朱德,表示对“五一”号召召开新政协,组织民主联合政府,“本会同人,誓为实现贵会正确主张而奋斗”。旅法参战华工总会致电中共在香港主办的《华商报》,请转国内各党派团体,认为“五一”口号第五条“极符人民时势之要求”,“敝会除通电响应外,尤望全国同胞迅速集中意志,共策进行上列主张,以实现祖国之真正和平民主,敝会远处海外,誓为后盾”。加拿大温哥华华侨民众社、美国纽约华侨妇女团体等也通电响应“五一”号召。古巴华侨拥护民主大同盟总干部执委会致电毛泽东,热诚拥护“五一”号召第五条,“恳请先生刻即领衔召集新政治协商会议负责过渡之民主政权,一俟解放军全面胜利,即开人民代表大会,实现全国性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临电神驰,并祝新政协克日实现”。
陈嘉庚、司徒美堂热切期盼新政协召开
中共“五一”口号发布后,以陈嘉庚为首的新加坡华侨很快举行集会,响应“五一”号召,否认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并致电毛泽东:“盼早日召开新政协会议,迅速建立联合政府,以解除人民痛苦,保障华侨利益。”当时,司徒美堂在香港即将返美,为表示拥护“五一”号召,义无反顾发表了《司徒美堂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的声明》。《声明》认为,召开新政协、组织联合政府,“乃为解决国内政治问题唯一之良好办法,表示热烈拥护,并愿以八十有二之老年,为中国解放而努力”。接着他又亲书《上毛主席致敬书》,表示衷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郑重表示:“新政协何时开幕,接到电召,当即日回国参加。”表达了华侨老人的一片赤诚之心。

司徒美堂致润之、恩来的信件《上毛主席致敬书》
毛泽东诚邀陈嘉庚、司徒美堂回国共商建国大计
为了尽快实现“五一”号召中提出的召开新政协、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在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主人士即开始加紧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共为了扩大民主,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电邀多位海外华侨代表回国参政议政。1949年1月20日,毛泽东分别致电陈嘉庚和司徒美堂,电文如下:
嘉庚先生: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需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力量,完成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事业。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人望所归,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
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
司徒美堂先生:去年十月二十三日惠书,因交通阻梗,今始获悉。热情卓见,感佩殊深。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的力量,完全实现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实为当务之急。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主人士共同商讨。至盼先生摒挡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如旅途尚需时日,亦祈将筹备意见先行电示,以利进行。谨电欢迎,并盼赐复。
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
陈嘉庚和司徒美堂对毛泽东代表中共的盛情邀请,满怀激情,积极回应。当时侨居美国多年的司徒美堂老人已82岁高龄,陈嘉庚也已76岁,但他们老当益壮,万里迢迢,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这一壮举本身就令人感动。
归侨元老彭泽民赋诗
农工民主党领袖、归侨元老彭泽民是辛亥革命老人,在多年的救国实践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接到中共参加新政协的邀请后,非常兴奋。在回归途中,他畅想祖国的未来,感怀自己的今昔,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欣然赋七绝一首:“廿年空有还乡梦,今日公车入国门,几经羁縻终解脱,布衣今日也称尊。”他的诗是海外侨胞追寻救国救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表达了海外侨胞建立新中国的喜悦之情。
新政协与华侨代表
除陈嘉庚、司徒美堂外,中共邀请回国参加新政协的海外华侨代表还有陈其瑗、戴子良、费振东、蚁美厚、李铁民、周铮、侯寒江、庄明理、赵令德、黄长水、刘思慕、林棠、张殊明等15人,候补代表2人,共17人。他们都是各侨居地致力于民主、关心和热爱祖国、深孚众望的侨领或侨商。应中共邀请参加新政协与华侨有直接关系的还有中国致公党的代表6人。
诸位华侨代表万里迢迢回国参加新政协,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计献策,表达一颗颗赤诚之心,他们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充分信任。在新政协召开前,由23个单位134人组成的筹备会,中国致公党的陈其尤等人,华侨代表陈嘉庚、司徒美堂、陈其瑗、戴子良、费振东、庄明理等7人被推选为筹备委员,其中陈嘉庚还是筹备会常委。当时,中共、民革、民盟三个大党分别只有7名代表参加筹备会,相比之下归侨和华侨代表所占比例是很大的。筹备会分6个小组,均有华侨代表参加。陈嘉庚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选择新政协代表,却应十分审慎,否则宁缺毋滥”的建议,得到筹备会的采纳。筹备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参加新政协的有45个单位510名正式代表,另有候补代表77人,特邀代表75人,其中致公党6人,海外华侨代表15人,候补代表2人,所占比例也较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华侨代表合影。前排左三为陈嘉庚,左二为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的“特赐金銮殿乘舆”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住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双清别墅。当时,司徒美堂已年过八旬,身躯病弱,不能乘车上坡。大家正在焦急时,毛泽东出了个主意:用担架抬老人上山。办法虽好,但苦于没有现成的担架。有人便提议把毛泽东用过的一把藤躺椅两边绑上两根木棍,做成一副简易的“轿子”。毛泽东仍然不放心,再三叮咛:“你们四个人抬时,一定要一起轻轻地起来,抬上肩后步子走稳走齐,不要让担架晃动。”当工作人员安全地将司徒美堂抬到会客厅门口时,早已站在门前等候的毛泽东,立即走下台阶迎上前去,双手搀扶老人“下轿”。此事一时传为美谈。值得一提的是,不只在去双清别墅的路上,建国前夕司徒美堂还多次享受“坐轿子”的特殊待遇。新政协会议期间,细心的周恩来见他登中南海怀仁堂的台阶有些吃力,就让大会秘书处特制了一把藤椅,把他抬进会场。司徒美堂用广东话风趣地说,这是“金銮殿特赐乘舆”。开国大典那一天,他和张澜、何香凝等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前辈都是用滑竿抬上天安门城楼的。在此期间,北京逐渐寒冷,司徒美堂先生由于回国匆忙,衣服不足。周恩来又命人带他到前门大栅栏瑞蚨祥,特制名贵的水獭领子狍毛大衣一件相赠。
今天回想起来,“坐轿子”、“抬轿子”这一细节可谓内涵丰富。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并没有忘记那些在中国革命的征途中共同为革命“抬轿子”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毛泽东称为“既是坐轿者,又都是抬轿者”的各方代表,共同的心愿都是做好一副“轿子”。这副“轿子”的名字,就叫“新中国”,让中国坐上这副“轿子”进入新的历史纪元。

1950年3月,毛泽东同志与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在一起
司徒美堂与新中国国号之议
1949年9月26日,司徒美堂先生出席了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的有二三十人参加的午宴。请柬写得很清楚,这不是一般的应酬,而是要“商谈重要问题”的。这个重要问题就是国号的称谓。原来初定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
关于国号,最先发言的两位是德高望重的民主革命前辈,出于对民主革命的感情,他们均主张保留“中华民国”的简称。这时,司徒美堂要求发言,他说:“我没有什么学问,我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重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4个字,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涉。22年更是给蒋介石与C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痛心疾首。我们试问,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民国的烂招牌……我坚持反对什么简称,我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徒美堂先生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很多人士的赞成,并被最终采纳。
毛泽东、周恩来为《南侨日报》题词
《南侨日报》是1946年11月在陈嘉庚直接支持下,由一些华侨民主人士在新加坡创办的。该报一诞生,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抨击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专制独裁的行径,揭露美国援助国民党打内战,声援中共及民主党派致力于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政策。《南侨日报》的政治立场受到民主党派和中共领导人的高度赞扬。1949年该报创刊三周年时,毛泽东题词道:“为侨民利益服务”;周恩来的题词道:“为宣扬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而奋斗,为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而奋斗。”并有两幅《书告侨胞》,一幅由毛泽东写道:“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周恩来写道:“海外侨胞与祖国人民团结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奋斗!”毛泽东、周恩来的题词对海外侨胞产生了巨大的鼓舞。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海外侨胞题词: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 改善自己的地位
海外华侨回国观光团
新中国建立之初,重视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反击台湾国民党政权对新中国的造谣诽谤、维护新中国的形象成为当时侨务外交的重要内容。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归国观光,向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侨乡的巨大变化是新中国侨务工作,尤其是侨务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中国政府与东南亚进步侨团组织的各类东南亚华侨华人回国观光团是华侨回国观光团的重点。归国观光活动不仅成为密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机制.更是新中国打破西方舆论围剿,向东南亚华社开展宣传与外交的重要媒介。新中国成立后,为争取侨心,凝聚侨力,新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组织各种形式的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返乡参观活动,尤其是在“五一”劳动节与“十一”国庆节期间,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参观旅游,见证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侨乡的巨大变化。观光团成员主要由亲新中国的侨领、华社闻人、华文报纸主编以及其他渴望了解新中国的各界华侨华人构成,成员来自印尼、缅甸、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马来亚、泰国、南越以及南非洲的一些国家。其中,不少归国观光团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更使他们倍感荣耀。
通过各级政府精心安排与组织的欢迎接待、参观访问以及政治宣传,海外华侨加深了对新中国与侨乡的了解,同时,新中国的建设与侨乡发展变化对激发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引导华侨对新中国的认同与支持、促进华侨与侨乡的联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6年10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会见华侨归国观光代表
陈嘉庚满怀信心谈新中国与华侨
陈嘉庚先生提出新中同对华侨的政策前提。1950年他从新中国回到新加坡,西报记者问他,新中国政府是不是要勉励华侨尽忠人民政府?他回答得很好:“新中国政府并不需要用宣传的方式勉励华侨效忠人民政府,而是要先在国内将国家好好地建设起来,经过一年两年的建设以后,用事实来表现给华侨看,使华侨自己看到祖国的建设成绩以后,自然而然对祖国怀着信心,自动的侧向新中国。”
海外侨胞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让因国家积贫积弱而饱受欺辱的海外侨胞扬眉吐气。世界各地的侨胞纷纷通过发表贺电,举行庆祝会、座谈会、集会游行等方式庆祝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的建立对在近代饱经苦难的日本华侨,犹如见到了晴天一样的喜悦。1949年10月10日,日本华侨协会发起在东京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大会。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市中心华侨协会会所上空迎风飘扬,大会会场里悬挂着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巨幅肖像,数千名华侨代表和日本友人济济一堂并发表了演讲。大会宣布正式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0月3日,北朝鲜各地华侨纷纷集会庆祝新中国成立,其中平壤举行的庆祝会有数千名华侨参加,朝鲜党政机关和各界代表应邀与会。各代表演讲结束后,放映中国影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当晚举行庆祝宴会,以朝鲜内阁总理金日成为首的党政领导及苏联驻朝大使参加了宴会。新加坡华侨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后,纷纷购买或挂起新中国国旗,并举行庆祝活动。印尼棉兰华侨也举行了欢庆新中国成立集会。10月25日下午,越南各界群众、党政领导和华侨共2万多人举行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会议气氛热烈,至深夜2时才散。缅甸有37个侨团的5万多名华侨齐集首都仰光召开庆祝大会,通过决议:“缅甸华侨要站到新中国一边”。
10月?9日午后,旅法各华侨团体联合召集庆贺新中国成立大会,到会的有旅法工商学各界侨胞和前国民党驻法使馆起义人员数百人。会议首先举行新国旗升旗礼,与会者高唱新中国国歌,继之,各界侨胞纷纷发言,一致表示对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的拥护与热爱。
美国旧金山和纽约等地的华侨也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庆祝新中国诞生的集会。其中9日纽约华侨洗衣馆联合会发起的庆祝会非常热烈,连住在华盛顿、费列德菲亚等地的侨胞也远道赶来。与会者众多,礼堂座无虚席,后来者只得站在阅览室、走廊和楼梯上。会议气氛热烈,老侨胞伍玉书兴奋地在会上一展歌喉,博得了阵阵掌声和欢笑声。10日,纽约18个华侨文化团体和留学生举行庆祝会。会议开始后,全体肃立,对新中国国旗及革命领袖孙中山、毛泽东像致敬,接着高唱新中国国歌,继由各团体致祝词。会议通过两项决议:一是发表庆祝新中国成立宣言;二是警告国民党代表蒋廷献不得续用中国代表名义在联合国及其他场所发表荒谬言论,诬蔑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全体代表共饮“新中国诞生酒”,齐声高歌《东方红》,并翩翩起舞,跳起了大秧歌。美国华侨为新中国歌唱,为新中国祝福,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兴奋过。此时此刻,他们长期寄人篱下的苦闷愁容一扫而光。
华侨在世界各地开展的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活动,是有较大的影响和感染力的,得到了侨居国友好人士的同情、支持或参与,成为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活动,在国际上为新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钱学森历时五年回国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美国海军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学森走后,他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10月8日,被美国政府非法软禁了5年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艰难险阻,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的钱学森目睹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接受了中科院的聘请,主持和领导中科院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施展自己的才智,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5年,钱学森一家乘坐“克利芙兰总统号”轮船回国?本文 来源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转载请注明来源。
?邮箱 来稿邮箱:qiaolianpdmi@163.com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中国侨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