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微信外链规范】升级,“拼多多”的“砍一刀”要凉凉了?

【微信外链规范】升级,“拼多多”的“砍一刀”要凉凉了?

阅读量:3678719 2019-10-22


提起社交电商,大多数朋友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会是微信上冷不丁就会刷满各种群的红色链接。
“帮我助力”
“帮我砍一刀”
“人人都能领现金/流量”
……
这些砍价、拼团链接几乎困扰着每一个人。
不过近日有消息称,社交电商的“好日子到头了”,因为微信方面开始又一轮针对平台外链规范的更新升级,新增了不少针对外链的管理内容,这些病毒式外链或将被“封杀”。规则将在2019年10月28日正式施行。
微信终于是要对拼夕夕下手了吗?

所谓微信外链,是指非由微信公众平台产生(即域名地址不归属于微信公众平台)且在微信内传播的外部链接,包括除微信域名之外的网页和H5链接等。
此次升级后的微信外链规则新增了4项内容,具体为:
不可违规使用用户头像;
不可诱导、误导下载/跳转;
不可进行好友助力、加速、砍价、任务收集等违规活动;
不可以违规拼团等。
此次公布的新规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其对好友助力和拼团等外链的违规界定。一起来看重点↓
微信外链新增四个“不可以”
违规使用用户头像,不可以
微信用户的头像,是用户在微信内获取服务的一种身份凭证,但部分外链通过营销活动拉取用户头像并进行二次加工。“微信派”称,为保护微信用户隐私,进一步明确了外部链接使用微信头像的规范,将选择权交给用户。
11.4除标识用户身份以外,禁止任何外链将通过授权获得的标识用户身份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头像、昵称等)作其他用途,例如获得授权后直接将该等信息作为二次加工素材;以帮助用户修改、美化、加工头像、昵称为名义,将拉取的用户头像、昵称直接予以使用。
——《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
诱导、误导下载/跳转,不可以
“下载XX可得XX”的套路并不少见。点开朋友发的一个链接时,你可能以为能直接拿到一份奖励,没想到却需要下载应用或者跳转。升级后的规范,希望帮你破解“套路”。
3.诱导或误导下载/跳转类内容
3.1外链内容所明示或暗示的金钱奖励、实物奖品、虚拟奖品(包括但不限于红包、优惠券、代金券、积分、话费、流量、信息)等利益内容,用户无法在微信内获得,而需要下载或跳转到外部APP,或需要用户离开微信、下载特定内容或完成特定操作,才能获得的;
3.2外链内容标题、页面文案、按钮说明、文字提示等与实际实现的效果不符,造成用户误解或误导用户点击,导致用户下载或者跳转到外部APP的,例如点击新闻标题后、点击“展开全文”后、点击“继续收听”后、点击“领取红包”后直接跳转到外部APP内或下载页等。
——《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
好友助力、加速、砍价、任务收集等违规活动,不可以
“砍一刀”、“帮我加速吧”。当微信会话和群聊,被这样的声音“占领”时,原本的氛围也被“打扰”了,对此,微信官方对好友助力、加速、砍价、任务收集等外链违规活动进行了规范。
1.2通过利益诱惑,诱导用户分享以及传播外链内容的,包括但不限于:以金钱奖励、实物奖品、虚拟奖品(包括但不限于红包、优惠券、代金券、积分、话费、流量、信息);声称分享可增加抽奖机会、中奖概率、成功可能;通过签到打卡、邀请好友协助(包括但不限于助力、砍价、加速)、设置收集任务(包括但不限于集赞、集卡、集福、集碎片)等形式利诱、诱导用户分享以及传播外链内容的。
——《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
违规拼团,不可以
拼团,现在已经成了互联网常见的购物方式。合规的、尊重用户体验的拼团活动能为用户带来便利。但一些违规拼团活动往往暗藏“玄机”,对于虚假、欺诈、抽奖性质、规则不清晰的拼团活动,微信官方“表示拒绝”。
4.1虚假的拼团活动,如全部或部分拼团参与者无须进行支付,或部分拼团参与者所支付的金额与其他参与者明显不相当的;
4.2欺诈性质的拼团活动,如全部或部分拼团参与者通过拼团所获得的实物或虚拟物品,其价值明显低于用户付出的对价的;
4.3带有抽奖性质的拼团活动,如拼团参与者之间获得的实物或虚拟物品之数量或质量、价值等明显不相当的;
4.4拼团活动无明确且清晰的活动规则,或规则未以显著方式向用户公示,可能误导用户参与拼团或进行支付的。例如在活动规则中约定用户拼团失败后,已支付的费用不退回,但活动规则未以显著方式向用户公示的。
——《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
表面上是微信对外链的整治,但实际上,这些“不可以”对依赖微信流量的平台来说,尤其对拼多多、花生日记等依靠社交裂变起家的社交电商来说,犹如一场“灭顶之灾”。
红包、拼团、砍价、分销……社交裂变玩法丰富。梳理发现,《规则》中近一半内容瞄向了社交电商的社交裂变式玩法。而这些“转发即可赚钱“的套路常出现在拼多多等平台。基于社交裂变+购物优惠激励,拼多多吸引超4亿用户参与其中。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消失,电商获客成本不断攀升,这种去中心化、准入门槛低的社交裂变式增长的社交电商成为新的创业风口。尤其是依托10亿用户基础的微信平台,成为社交电商野蛮增长的舞台。
原因不难解,除了流量贵,对于任何一家电商来说,尽快获取更多的微信社交流量,在微信建立起一套电商体系之前,建立自己在微信关系链中的市场十分的紧迫。
根据艾媒资讯,截至2018年底,微信小程序用户约6亿人,日活为2.3亿,社交电商类小程序的用户访问占比高达24%。据悉有赞核心业务主要内容均已迁移至小程序平台,目标全功能小程序化。
然而,依托微信这样的外部平台的不确定性太大,一旦微信限制外链的发布,对社交电商来说,或许是致命的。
究其原因,社交电商的运营机制与微信社区环境相矛盾。微信将自身定义为“生活方式”,微信聊天则是用户和朋友们沟通的场所,朋友圈是用户分享和关注朋友们生活点滴的空间。一直以来,微信希望提供的是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微信多次出拳肃清诸多违法违规行为。2016年3月,微信品牌维权平台正式上线,微信将用户举报的假货线索与具有鉴假能力的品牌方(即商标权人)进行对接,将线索推送给接入的品牌方;品牌方鉴别核实有关举报是否属实,并反馈给微信;微信据此对售假账号执行处罚,并将结果通知用户和品牌方。
截至2018年3月,微信品牌维权平台已经累计处理超过70000个侵权账号,同时有976个“假货、高仿类”小程序被永久封禁。
典型案例是,于2019年7月1日正式上线社交应用类圈层电商移动端APP未来集市,宣称“自购省钱,分享赚钱”,但其运营模式被质疑涉嫌传销行为。上线不到10天,其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就因涉嫌违规分销而被腾讯封号。
抛开合规合法的风险,社交电商似乎仍难讲好一个零售的故事。电商的本质仍是零售业,未来比拼的应是仓储、物流、品控,和消费者增值服务。
社交电商虽能依赖微信生态带来短期的获客流量爆发,却常常爆出假货、劣质产品问题,难以解决核心的用户留存问题。
其实微信阻断流量入口、整治外链,正是在印证,社交电商要想真正爆发,都要反思自身模式的弊端。回归零售本身,深耕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在“社交”上费尽心思。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
部分内容源自:猎云网
编辑:半只橙子
-   E N D   -
 长



新播会在线公众号
微信号 : xinbohuizaixian
新浪微博:@新播会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