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南开,风华百年
有哪些你不得不了解的历史浮沉?
百载风雨中
有哪些你不曾知道的峥嵘沧桑?
救国浪潮中
南开大学如何以现代教育自力图强?
抗战烽火中
南开大学如何与北大清华坚韧奋斗
写下西南联大的不朽篇章?
今天继续给大家带来
百年南开校史联播《南开大学史话》
—— 复原北归重屹立
内容阅览: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订投降书。9月3日举国同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大师生归心似箭,急切盼望复原北返。三校成立了迁校委员会,复员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早在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张伯苓便预见到“暴日徒自速其败亡”,随即将复校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942年2月13日,张伯苓面见蒋介石,谈及复校问题。蒋介石表示恪守“有中国即有南开之承诺”,表示南开大学复校时,“与国立大学同等对待”。1942年2月17日,南大复兴筹备会首次会议召开。在20多天中,张伯苓在他的重庆寓所召开四次会议。1943年春、1944年夏,张伯苓又两次召集会议商讨复校计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复校问题之意见》,对复校地址、办学体制、院系设置、教学研究、经费来源、联络其他学校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复校指导思想的关键是确定“以私立为原则”,即南开大学保持“私立民有”的办学管理体制。在抗战后方,南开人目睹当时国立大学的种种弊端。这些弊端又集中体现在国立大学官僚化、衙门化,大学校长的任命几如官场所谓“差缺”,学校没有办学的自主权。有鉴于此,南开主要负责人及管理骨干决心维持私立。
根据这一复校指导思想,1945年8月11日,张伯苓为南开大学复校事宜函呈蒋介石,提出:最初十年所需经费,拟请按北大、清华经费数目,由政府拨付。并“就华北敌产中,指定相当财产”,作为学校永久基金。张伯苓还面见蒋介石说明情况。但是,蒋介石坚持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并允诺复校后每年经常费由政府“扶助资助”。张伯苓只得同意,同时他希望“以十年为期,十年后改为私立”。
1945年9月至10月,南开大学先后派喻传鉴、黄钰生回到天津,具体负责校产清点与接收工作。张彭春也自美国返回天津参与复校工作,并主持募捐活动。1946年1月7日,南开大学收回八里台校舍基地853亩。后来,六里台敌产中日中学、农场等110亩也收归南开所有。位于迪化道(今甘肃路)的日本国民学校、高等女子学校及天津日本工业学校等校舍及其设备,也经政府拨归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的占地面积较先前有了成倍的扩展,为将来发展预留了广大的空间。复校后,八里台称南院,六里台称北院,迪化道校区称东院。南、北、东三院成斜三角形,构成了南开大学的基本布局。
1946年4月23日,教育部电令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恢复原校。伉乃如、孟广喆来津主持南开大学复校工作。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仪式。南开大学师生开始陆续北归复校。学生们先乘坐卡车,翻过贵州“十八拐”等险峻丛山,进入湖南,然后从长沙乘江轮至汉口,乘船到南京,转赴上海,再乘船直赴天津。三校公物及分两批运送。受西南联大第二次复员迁运委员会的委托,南开大学青年教师申泮文担任主任押运员,负责300吨北迁物品的运输任务。他们经受千辛万苦,历时一年,圆满完成任务。
与众多兄弟院校不同,复员后的南开大学基本上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南开园历经日寇八年蹂躏,野草丛生,电网纵横,战壕遍地,万余株树木砍伐殆尽,莲池水溪已被填平,秀山堂荡然无存,木斋图书馆仅剩断瓦颓垣。南开园满目疮痍,昔日的秀丽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是,南开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修葺了芝琴楼、思源堂和胜利楼(原日本所留三层楼),分别作为女生宿舍、教室和校部办公室,修葺原中日中学作为男生宿舍,新建东、西百树村作为教授宿舍,从而为复员后的南开大学初步奠定了基础。
1946年8月,南开、北大、清华三校联合招生。9月,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张伯苓任校长。学校设文、理、工、政治经济4个学院,16个系。另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10月初,新生、复员生、保送生及北平临时大学拨来的学生开始报到。10月17日,南开大学在天津八里台原址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这所与中国命运休戚与共的著名学府重新屹立在渤海之滨。

来源:党委宣传部
导演、演播:高杨
制作:八里台网络文化工作室
编辑:刘京萱
责编:刘京萱
审校:李辉
编辑 | 赵贝
做南开人自己的文化周末
沙龙 | 乐坛 | 影坛
愿为你提供最好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