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赠书丨纪录片神作:半个世纪的追问,原生家庭到底能不能决定一生?

赠书丨纪录片神作:半个世纪的追问,原生家庭到底能不能决定一生?

阅读量:3721055 2019-10-23


作者 :库管
来源:Kindle电子书库
ID:kindle10000
新一季也是最后一集的英国版《人生七年》(63UP)近日出炉。
这部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七岁儿童的生活纪录片,到目前为止,已经跨越了63年(每七年一集),并在ITV和BBC播出。
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第一季的那些7岁的孩童已经老去,他们63岁了。

《63 Up》参与者:63岁的托尼(右)、苏(中)和布鲁斯(左)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小孩子,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则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近况,以及对此刻人生的真情实感。
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
最初,拍摄者仅仅想把纪录片拍成阶级固化的记录,然而这就像一场庞大的科学实验,在人生的变幻莫测中,所有的变量都在意料之外,纪录片最后变成了忠实记录他们各自人生过程的存在。
除了2014年琳因病去世,和早就退出的查尔斯,剩余的12位嘉宾仍在参与这场记录。
十四位被选中的孩子们,各自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经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并在记录开始前就做出了明确的假设:每个孩子出身的社会阶级早已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该系列的目的是按当初7Up中的“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保罗·威利斯曾在《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子承父业》中探索过阶级固化的问题,在书中不学无术、以逃课和起哄为乐趣的“家伙们”,身上带着从工人父亲那里耳濡目染而来的低俗“车间文化”,使知识的价值在他们眼里远远小于“找乐子”得到的欢愉满足感,从而主动放弃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这条道路。
同样,在阶级社会中,底层与中上层的孩子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真的能摆脱掉他们各自所“遗传”的价值观和环境的限制吗?
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实验开始了,它见证了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自己。
17岁
先简单介绍一下各位嘉宾,他们分别来自富家阶层、中产阶层和底层。
富家阶层:

(从左到右)查尔斯、安德鲁、约翰

苏西
中产阶层:

彼得、尼尔
布鲁斯
伦敦东区三姑娘:Jackey、琳、苏珊
底层:

尼克
保罗
西蒙
托尼
孩子们家庭背景不同,言谈举止在七岁时就已大相径庭。
导演的预测似乎是对的,他们的大半生几乎都牢牢烙着阶级属性的烙印,唯一的例外是那个结结巴巴的羞涩乡村少年尼克,他通过学习跨越了其阶层。
7岁,富家三少爷读着私立学校,吹嘘自己每天都读《金融报》和《泰晤士报》,还表达了想要读牛津剑桥;中产阶级孩子的想法五花八门,有人想要周游世界,有人想当宇航员,有人想要去非洲帮助难民,梦幻色彩浓厚;底层劳动之家的孩子们则看重自己拳头的力量,声称“打架很重要”,梦想是“明天不会挨打”。
问他,大学是什么?他不知道。
人生在他们面前还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词,他们只能理解到“昨天、今天、明天”的程度,带着童稚向前走走,去试试看。
 2 
14岁
导演的初衷是通过现实来展现英国社会的阶级分化,以论证“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结论。
14岁,孩子们似乎也按照导演预设的剧本“演”了下去:富二代们按部就班读贵族学校,中产姐妹花们顺理成章去了职业学校。

他们在14岁时的共同点,就是强烈的叛逆意识。
当导演问富家少女苏珊,如何看待这部纪录片时,她表示:这很荒唐,并且毫无意义。

富家三少也态度谦和而礼貌的“批评”了导演,称自己不想被代表为“有钱人家的孩子”。

15岁时,热衷于“拳头”的托尼选择了辍学,他不认为受教育有什么重要,调皮的他选择了成为骑师。东区女孩琳也早早步入社会,并在19岁时匆匆步入婚姻殿堂。
家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限制了孩子的视野,他们自愿贬值教育,主动把“读书”所代表的这条社会上升途径断电。
 3 
21岁
年幼时就立下志愿要读牛津剑桥的三剑客,却有人掉了队。
查理没考上牛津,去读了同样是名校的杜伦(Durham),在英国的地位相当于国内的浙大。


导演问他,没考上牛津有什么感受,他表现的异常淡定。


查理心里是否真的不在意,我们无从可知,但他21岁后便不再参与纪录片的拍摄。牛津失利的因素占了几何,恐怕也只有他心里最明白。
一直很优秀的富家少年没有考上的牛津,总是结结巴巴的“农二代”尼克考上了。
他是第一个不按预设剧本走的孩子,当导演问起他的成功秘诀,一向沉默寡言的他爽朗的大笑:


我不就是考上牛津了吗?我哪里成功了?
21岁的他,在镜头前笑得很灿烂,也对自己前两次的表现哈哈一笑。他很快就移民到了纽约,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还认识了漂亮大方的女友,仿佛人生从此开了挂,“人生赢家”的称号就没取下来过。

托尼从小的梦想是当个骑师,21岁那年同样梦想破灭,选择去参加出租司机考试。
年轻的他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我会成为出租司机,我一定会,我要把出租司机执照甩在那些曾经低估我的人面前,让他们看看我的厉害。”
 4 
28岁
第一次,在他们各自的脸上,闪现出“衰老”的痕迹。的确,明明也都还是风华正茂、大有可为的年纪,却在28岁像是搭错了人生的班车。
富家小姐苏西的父母在《7 UP》之后离婚,到了21岁,她因周围不幸的婚姻一度产生对婚姻的消极想法。她用香烟来尝试麻痹自己,关掉任何和外界相连的通道感官,来包裹住自己“见不得人”的脆弱。

28岁的苏西自认为找到了Mr.Right,在美满婚姻的滋润下阳光了不少,但也难掩憔悴。

如果说苏西衰老的还算优雅,那Jackey则让人大跌眼镜,完全丢失了青春的钥匙。
28岁,她经历了婚变,成了单亲妈妈,沧桑的模样像一位标准的中年人。

7岁的尼尔是片中最可爱的男孩,可他自21岁起心理就出了问题,辍学、失业、孤独犹如连环铁拳,将他按在地上拳打脚踢。
在28岁时开始四处流浪,他患上了重度抑郁症,30岁不到就谢顶驼背。
他也对生活投降了,一边倔强的对着镜头宣称自己很快乐,一边领着政府救济金四处漂泊,过着谁都看得出来其实并不快乐的生活。

28岁时还有一位小愤青,彼得,因为口无遮拦地批评撒切尔政府,而被当地小报打击以至于缺席了好几期节目。彼得56岁重新出现在节目里,是为了为自己的音乐做宣传。
56岁的他还是意气风发,更加有魅力。

 5 
35岁及以后
49岁,Jackey对着镜头咆哮:“我现在身体不好,政府却不发给我补助了,摆明了让我出去工作。这不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吗?你说我的身体状况该怎么去工作,你说?”
导演问Jackey:“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她长叹了一口气:“我上学时候不应该这么懒。倘若再活一次,我一定更努力学习。”

40岁,尼尔才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重度抑郁的二十年,在镜头中不过短短的三个小时,我们无从可知他心里崩塌了多少次才能用双手撑着地面站起来。

尼克是唯一一个跳出阶级固化的人,但49岁那年,他面对着镜头却失落无比,因为过去七年研究的课题宣告失败。
他自嘲道:大家都说我是成功者,但我做成什么了?我至今为止做过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来拍这部纪录片。
他和21岁的自己一样,仍然坚守自己的成功理论。

35岁的托尼又聊high了,说自己这辈子想干的事情还没有哪件干不成。
想当骑师最后真的和Lester Piggot(著名骑手)同场竞技,想当演员就参演了斯皮尔伯格的影片。
导演倒了一盆冷水:“可你最后既没有成为骑士,也没有成为演员。”
托尼只尴尬了一秒,就又恢复了笑容:“有,总比没有强吧?”

56岁,托尼兴冲冲的告诉导演,自己前些日子开出租车载了巴斯·奥尔德林(与阿姆斯特朗一同登月的宇航员),他下车时酒店服务生向车里要签名,他转身告诉了奥尔德林。
没想到服务生说他说:“不,我要的是你的签名,我在《人生七年》上见过你。”
在这些孩子中,只有托尼的笑容,一直灿烂。
几乎在每一个下一次的采访中,他都在做着自己梦想的事情,尽管大多最终都Game Over,但他还是兴致勃勃的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6 
这部记录片赋予了我们上帝视角,我们真正有机会去观摩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大半生。我们在几个小时内看着他飞速成长、衰老,看着他一次次在生活的打击下沮丧的抬不起头,看着他人生中几个难得的意气风发的瞬间。
纪录片可以后退,而人生不可以。
它最初的目的仅仅只想证明“英国社会阶级固化”,但肉体和灵魂从不是道具,变量和命运都是不可控的,没有绝对的万能公式可以拿来做标准答案。人生不是实验,从来不可能推翻重来。
人生七年,它短暂而恢弘,无数个明亮瞬间拼凑在一起,才能照亮每一个暗淡时刻。
作者:库管,来源:Kindle电子书库。全国最大的Kindle电子书爱好者聚集地,提供正版书籍推送服务,微信公众号“Kindle电子书库”(ID:Kindle10000)
本期话题
「推荐一部你喜欢的纪录片/电影吧」
我们会从留言前10随机抽取1位小伙伴
赠送查克·温迪格 的
《知更鸟女孩》

最后给大家说一件事
这里有一家书店
高价收旧书,低价买好书
如果喜欢读书或者有旧书需要处理
点击图片就可进入书店

我就知道你“在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