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对别人的要求说“不”?总是对自己不满足?
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更优秀?
时常感到愤怒却不知为什么?经常有莫名的羞耻感?
常常为未来感到焦虑?
总是处心积虑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希望成为他们的骄傲?
......
你知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都可能与我们的原生家庭背景有关系?

有一些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原生家庭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个词是指我们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这个“家庭环境”可以指我们从小住的房子,我们的父母等;也可以是指从小浸泡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里的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 是继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养父母,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以及任何抚养我们成长的人。
虽然是个热门话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之深远,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然而,对于这个被无数实验证实的理论,却不乏有人十分反感。他们认为,认知和列举父母对我们过去造成的伤害,就是要定罪我们的父母,而这样做无疑就等于背叛父母对我们所有的付出。另一些人则认为,我已经成年了,我只需解决自身情绪上或行为上的问题就好,回到过去的原生家庭,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再怎么探索也无法挽回伤害的产生,何必弄得大家都不痛快呢。
其实,就好像一棵树上结了许多坏掉的果子,光是扔掉长在外面的坏果子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树的根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认知我们童年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和伤害,就像刨出树根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更深的认识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行为上或情绪上的问题,进而得到彻底的治愈。而且,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的伤害,并不代表需要抹杀他们对我们的好,这两者并不矛盾。
原生家庭为什么会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这要从孩子是怎样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自我认知说起。
孩子是一张白纸,在小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在日常生活中飞速的学习和记忆。从而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孩子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吸收而形成对这个世界,对父母,对家庭,和对自我的一套认知。
例如,一个孩子出生就住在大别墅里,那么她对家的认知就是一个很宽敞的,可以骑脚踏车的地方;一个女孩从小就看她的爸爸殴打妈妈,那么她对婚姻的认知就是恐惧和绝望;或者,一个孩子从小就看到父母整天抱着手机,那么她对于关系的认知则是冷漠和疏远。
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大部分时间处于依赖父母的状态,所以很需要在情感上认同父母,与父母联结。也就是说,父母认为好的,孩子就会认为好。父母认为坏的,孩子就不喜欢。如果父母极度强调省钱,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好的东西。如果父母常常喜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讨人喜欢的。
每一个阶段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不一样
以3-5岁的孩子举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飞速的认知自己和世界的联系,也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的阶段。例如,晚上开车回家的路上,孩子看到窗外的月亮,往往会发出“月亮在追着我跑” 这样的惊叹,这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凡事的发生和结果都是因为自己。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关系紧张,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不好,才会引起父母之间的吵架。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羞耻感,对自己产生莫名的厌恶。
5-12岁的孩子因为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加减,也开始学习自主做事,孩子在这个阶段感到需要通过展示被社会和家长认可的特殊才能来赢得认可,进而从他们的成就中感到骄傲。如果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以批评居多,看孩子负面的居多,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因为长期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而感到焦虑和挫败。

小孩是怎样从父母的言行中建立“相信”(belief)
在心理辅导中,我很注重观察的一个东西就是客人的“相信”(belief),因为我们的belief会渗透在我们的每一段关系(婚姻,亲子,工作,和朋友)中。
例如,父母常常承诺孩子一些事情,却从不实现,孩子便会相信人是不可信的。长大后,她会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会很要强,靠自己,在工作中可能会对团队合作感到困难;
如果父母属于强权主义,对孩子事无巨细的控制,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那么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毫无力量,且无足轻重。在关系中则可能会患得患失,呈讨好型人格,工作上可能比较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不敢去尝试和挑战新知识;
如果父母常常拿别人的优点和孩子做比较,那么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永远都不够好。在关系和工作中可能会倾向于完美主义,比较容易批评别人,负面的看待人或事。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想想自己身上有什么行为或思维方式是你想要改变的?追溯到根源,是不是也和原生家庭的有关呢?记住哦,我们不是要定罪父母,而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发现真正伤害我们的经历,然后才有可能开始产生改变。
下一期我们会讲到那些曾经的伤害,怎样影响自我认知的建立。我们可以怎样从认知上,情绪上,和行为上改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