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疗愈。
1
你看那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这是豆瓣评论里面的一条热评
电影《狗十三》, 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
都指向了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
引发了不少对于原生家庭教育的探讨

试想一下:
一个失去视力和听力的1岁半女孩,
因为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性格变得暴躁、任性。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因为私生子身份而被父母抛弃,
由一对中学没毕业的、家境不好的父母收养,
从小与其他孩子打架、不合群,
经常受人欺负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
这两个例子里,
前一个是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
后一个是创立了苹果公司的乔布斯
原生家庭的教育方法承载着孩子的未来。
在做疗愈亲子关系里
爸妈对于家庭育儿问题,
事无巨细的乏于焦虑。
不爱吃饭怎么办?
睡觉太晚怎么办?
爱玩电子产品怎么办?
早恋怎么办? ......
找到的答案各有千秋,
然后开始辨别、实施...
可能有用,可能没用,可能更糟。
2

有一个案例,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烦恼:
孩子4岁,每次沟通 不听就会忍不住凶她
只好威胁让孩子服从,
虽然心里很疼不喜欢这样但又不知道怎样教育?
孩子总是反着来,
比如:凶人 ,瞪眼睛, 翘嘴,
大声讲话等行为希望被满足才肯听话。
给孩子讲道理但是不听,莫名的就会情绪失控
不想管孩子吃饭,或者最好饿几顿
当孩子委屈兮兮的时候又忍不住满足
外婆或奶奶就会去哄。
她知道教育孩子要尊重 ,平等 ,给她权利
把她当成年人 一样看待充分理解
只是 很多时候 就是会抛后脑勺
原来在她的记忆里,
妈妈也总是威胁她,
比如:当她提出要离婚的时候,
妈妈就叫她把孩子带回老家。
孩子是我的软肋妈妈也会拿出来要求她
在她的童年里极度阴郁,郁闷,隐忍
愤怒 ,难过也很少哭
做错小事就会被谩骂:
“头脑坏了”“ 疯了 ”“神经有毛病 ”
“是不是中邪了 ”“很笨很蠢”
等生她很不值之类的语言暴力

当母亲这样骂的时候就会想:
总有一天离的远远的,
不再看她的脸色,
不再担惊受怕。
在闽南 嫁出去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会有偏差,
妈妈心情不好 就会把她当作导火索发泄
骂了之后没什么好脸色
妈妈的这种强势让她失去沟通的欲望和勇气
不说反而相安无事
说了就会引起风波或者挨骂
搞得全家不得安宁
虽然成年了,
但是对妈妈来说自己还是
很笨,很蠢,没有出息,
说话没有水准,反应慢的人
时间并不会治愈一切
我们的身体会记住创伤
当女儿提出需求就会本能的靠凶威胁对方
因为小时候妈妈骂她之后就会服从做家务等
她的大脑记忆默认为孩子也会这样
当女儿反抗的时候她就会想冷处理
意识复制母亲的情绪表达
当她理解自己的情绪爆发根源后
懂得为什么和孩子会有这样的沟通方式
考虑到孩子的未来
她选择先与母亲和解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好妈妈
意识就会觉醒
她给母亲写信和肢体上接触后不再抗拒
她的工作上也顺风顺水。
请记得:
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3

我们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命运剧本
就获得了改写它的机会
我们何以成为今天的自己
一是我们在家庭动力结构中
为自己定义或创造的角色不同
二是父母言传、身教、
身份认同、虐待及关爱的影响
而我们在家庭剧中的扮演的角色
又受到出生顺序、性别、父母的偏爱
或厌恶、同胞竞争等的影响
我们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命运剧本
就获得了改写它的机会
幼年时期受到的关爱和体贴
能够为儿童带来心理健康
同时避免他们今后遭受精神疾病折磨
不论关爱抑或虐待
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
会影响家庭中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都是在原生家庭里长大
父母的基因通过基因表达
建构了我们的生物学基础
父母的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学基础
那么
我们的人生难道就被原生家庭决定了吗?
如果我们不自觉,不反思,
不修心养性提升自我
就可能会被原生家庭
植入的心理操作系统所决定
会重复父母的命运
像父亲一样抽烟,酗酒,打骂孩子
像母亲一样抱怨,哭泣,溺爱孩子等
如果我们能自我觉察,不断反思
不断改变,不断完善自我,
就能够突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沟通模式
不良习惯和家庭养育模式
英国著名的电影制片人charlie tyrell的父亲
greg tyrell长期生活在母亲的暴力虐待之下
当greg有了自己的家庭后
他发誓绝对不打骂孩子
偷偷录下与母亲的谈话来时刻警醒自己
最终他做到了
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
在孩子心目中
他是个温柔的父亲
超越原生家庭
是我们每个人成长都需要的发展性任务
是我们突破固定性思维模式的重要任务

人生如旅程
需要在不同境遇采用不同的策略
人生需要灵活性的成长性思维模式
如同蝴蝶蜕变
原生家庭的壳曾经保护了我们
但是为了展翅高飞
展示我们的风彩
需要艰难痛苦的蜕变
出生是脱离了子宫的保护
蜕变是心理的出生
脱离了原生家庭的保护
心灵疗愈就是帮助来访者
觉察过去僵化的心理模式曾经保护了我们
但是随着人生阶段的发展
时过境迁,需要有新的模式来应对

只有感恩原生家庭才能超越原生家庭
只有拥抱内在的小孩,才能弥合过去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