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研途领航·访澳心得丨教育理念篇

研途领航·访澳心得丨教育理念篇

阅读量:3728511 2019-10-24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研究生院(研工部)选拔优秀研究生代表于8月中旬组织开展了“研途领航计划”研究生国际化骨干人才澳大利亚研修实践项目。
8月上旬,校党委副书记王永安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研修班带队教师及研修班全体学员召开了“首批研究生国际化骨干人才培养研修班”行前培训会。会上,研究生院(研工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部门负责人对项目实施做了全方位培训;王永安副书记强调了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开展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研修班学员提出了殷切期望,并为“首批研究生国际化骨干人才培养研修班”授旗。
昨天,我们阅读了“社会”研修小组的报告内容,对澳大利亚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教育”研修小组的相关报告,并听听他们对此次访学的感悟吧!研途领航·澳洲访学
小组简介
1
朱权
朱权,共青团员,生于河北邯郸。2018年毕业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主要学习现当代文学史料整理和现当代小说研究。2
  陈力  
陈力,中共党员,来自于湖北武汉,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8级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主要致力于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习研究。3
  冯柔佳  
冯柔佳,中共党员,福建建瓯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为决策,情绪判断等。4
  伦昕煜  
伦昕煜,来自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国际汉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选题心路历程

此次澳洲之行,通过在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考察以及在澳洲几个城市的走访感受,我们深感中澳两国社会生活的显著差异和各自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同。
在研途中以及回国后,我们小组结合自身所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总结整理在澳的考察记录、认真查阅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决定通过对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入学与毕业制度、学习方式、学位制度、考核制度、导师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寻更利于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报告概述

研究生的培养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种高效合理且与时俱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启发教育领域其他阶段的发展、创新,更能由点及面对全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要优化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离不开向他者的学习借鉴。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澳两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入学与毕业制度、学习方式、学位制度、考核制度、导师制度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各自培养模式的优劣,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提出合理建议,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架构上较为一致,都拥有较为相近的学习年限、学习分类、考核制度。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上,例如入学制度、导师制度、学位制度,澳洲的模式中招生群体更为广大、学生个体研究能力和个性化较为突出、培养目的更具针对性,中国的模式中招生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较好的保证学生的普遍培养进度。
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院校迈入国际教育界一流甚至顶尖层次。在保证好已有优势的前提下,更应注重研究生招生面的扩大化,学生个性发展的针对化,培养方法的多元化。只要坚持好已有优势,学习好他国优点,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必然愈变愈强。

个人心得

文学院  朱权
八月中旬的西安盛夏将去,澳大利亚却是寒冬未散。在这片土地上,一滴滴难忘且独特的回忆注入我的心田。
让世界成为课堂
我有幸进入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两所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聆听教授的讲学,一堂堂具有学术深度并紧跟时代潮流的课、一句句风趣生动且妙语连珠的话语、一张张简洁明了而讲解精妙的PPT都使我获益匪浅。
在每堂课上,教授们都会和我们诸位学员热情地交流意见,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最让我难忘的是,不同国家的语言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出现的奇异的火花。在每次研修学员们和澳洲老师交谈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到言语表达方式的差别。
最有趣的是在悉尼大学时,担任我们带队老师的祁斌业老师向国际友人赠送了他的墨宝,一副漂亮的书法——“惠风和畅”。为了清晰地表达我们对讲课教授的美好寄寓,祁老师特请随课的翻译用准确的英文将这一祝愿传达给教授,这着实是让精通中英翻译的小哥搜肠刮肚了一番,但也只能勉强翻译出部分意思,这不禁让我感叹汉字的精妙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旅途中见证成长
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秉承着如此精神,我们的研学队伍考察了数个澳州境内闻名全球的自然及人文风景名胜。
承载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精神与哥特式独具一格建筑美的圣派垂克大教堂,带着浓厚英国乡村浪漫风情的菲罗兹花园和伫立其中的库克船长小屋,可以横览整个布里斯班城市风光的袋鼠角,被淡蓝色薄雾笼罩的的蓝山公园和蓝山脚下宁静美丽的鲁拉小镇都使我流连忘返。在南岸公园、邦迪海滩做社会调查时的所见所闻也使我记忆犹新。
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绵延几十公里完美诠释阳光、大海、沙滩的黄金海岸,是强壮有劲而呆萌可爱的袋鼠那顺滑的皮毛,是在横跨海湾的悉尼海港大桥上凝望悉尼歌剧院时的震撼,是在悉尼歌剧院内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时的心潮澎湃,更是与每一位伙伴同行共学的一点一滴。
回归师大  继续寻梦
万事有始终,澳洲之行无论多么难忘也终是件已完成的事情。但再次回到师大校园的我明白,这万里之途的见闻印刻在我脑海内,我要将一路上美的好的优秀的见闻向更多人分享,让这已完成之事发挥出无穷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  陈力
第一天,我们就去了墨尔本大学,它是澳大利亚唯一一个所有学科都在全球排名前30的大学。之后去往全澳洲历史最悠久,拥有“南半球牛津”之称的悉尼大学,Quadrangle大楼是JK·罗琳笔下魔法学院的原型,我们穿梭其间,如置身魔法世界。在两所著名大学参观期间,分别聆听了Peter Halsted教授和Luke Dylan教授的课程,从而对中澳教育、经济、文化、农业、金融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课堂上,不仅感受到国外教授热情幽默的授课方式,还感受到了教育课堂开放包容的思想理念。教室的面积并不大,但毫不觉得拥挤,反而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让师生互动更为自然,好似平时对话,日常交流一般,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或者害怕犯错,我想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国外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较高的一个原因吧。
一路感悟  一路收获
在研学途中,我们主动找当地人进行沟通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特别是讨论中澳教育以及生活理念的差异。
在参观完澳大利亚博物馆之后,偶遇一位等人的老奶奶,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依然十分乐观,热爱生活,并且永远将家人放在第一位。在询问她关于当地的一些问题时,她跟我们讲解了澳大利亚的历史,从以前的英国殖民地到如今成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个过程十分曲折。她说,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去了解它的历史。虽然只是简单交流了一会,但她无疑给我上了一课。她让我知道,只要有一颗热爱学习和生活的心,一个人的经历都会成为他的资本。
行走他乡  用脚丈量
身处南半球这个美丽的国度,蓝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地,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像棉花糖一样的云朵,一切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论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墨尔本还是热闹繁华的悉尼,亦或是民风淳朴的布里斯班,随时都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的热情和友善。走在路上或者走进商店,只要对身边的人露出微笑的时候,他(她)也一定会回以微笑,甚至还会打个招呼,问你“Good day?”或者是“How are you?”让人觉得非常亲切。
行走在异国他乡,更能体会到大家作为一个集体的团结互助,很感谢一路上有认真负责的带队老师,还有相互帮助、共同学习的同学,此次研学活动让我们有了更高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逐梦远方 永不止步
人生一直在路上,不论是在行走在途中还是停留在原地,我们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学到不一样的知识。通过这次游学式的移动课堂的学习,亲身感受到了澳大利亚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教育体系,研学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是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让自己受益匪浅。
此外,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在此次研学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环境对语言使用的重要性。也正是看得多了,知道得多了,才明白世界那么大,需要学习的知识有那么多。
心理学院  冯柔佳
8月9日早上,我们开了临行的动员会,学校及研究生院领导都非常重视此次活动,也使我对即将到来的行程充满忐忑与期待。
遇见“绿色的”墨尔本
8月12日我们坐上了飞往澳大利亚的飞机,在经过11小时的长途飞行后,我们在13日抵达了墨尔本。早上,我们先后去了教堂,公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墨尔本的绿化面积,大片大片的草坪,令人心旷神怡。下午,我们在墨尔本大学上课,了解到了关于澳大利亚经济的现状,收获颇丰。
体验布里斯班  漫步黄金海岸
8月14日早,我们离开墨尔本,抵达布里斯班。我们首先去了袋鼠角,在那里感受澳洲的袋鼠文化,之后到格里菲斯大学艺术学院体验他们的学习氛围。行走在他们学院的走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海报、宣传册,听到风格各异的歌曲,这也让我感受到当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
8月15日,我们起了个大早,到黄金海岸看日出。日出很美,伴着低沉的海潮声,天上成群的鸟儿飞着,预示着我们美好一天的开始。这一天,我们到了华纳兄弟电影世界体验电影拍摄的刺激感,之后又到了庄园看了挤牛奶,撸羊毛,近距离接触了考拉及袋鼠,这两个最能代表澳洲的动物。
学在悉尼  行在悉尼
8月17日我们抵达悉尼,早上,我们出发去了悉尼大学,一进悉尼大学我们我就被他们的大草坪吸引了,还有新人夫妻拍婚纱照,恰巧旁边停歇着一只鸟。到达教室的时候,杜克教授已经在等候我们了,他给我们授课的内容是关于澳洲的金融系统。杜克教授从货币自由化开始说到未来的创新支付方式,同时也对比讲解了澳洲与中国不同的支付方式。与杜克教授分别后,我们在悉尼大学的草坪上讨论以及确定了我们此行的课题。晚上,我们观赏了悉尼歌剧院的夜景。
8月18日,我们到达悉尼的蓝山,这儿没有国内的山川壮观或是秀丽,但是有它特别的“蓝”。之后,我们又到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场馆,在那里感受他们的人文气息。
8月19日,我们进到悉尼歌剧院,在那里,我们高唱了“我爱我的祖国”,我有一种深深的体会,当人在他乡,就会有一种对家乡强烈的思念及归属感,虽然出国没几天,但是,在他乡高唱我们的歌,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真的让我很满足很感动。
告别澳洲  感谢旅程
8月20日我们起程回国,结束了这9天的行程。在这个旅途中,我收获非常多,很多感受难以表述。我也很感谢有机会认识学校这么多优秀的同学,我们着实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国际汉学院  伦昕煜
在为期9天的研学活动中,我们先后去了墨尔本、布里斯班、黄金海岸和悉尼四所城市,感受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体验了澳大利亚高校的课堂教学,品尝了澳洲的特色美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研学首站——墨尔本
研学的首站,我们来到了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墨尔本。在这里,我们欣赏了库克船长小屋、菲罗兹花园的美景,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历史,参观了圣派垂克大教堂和涂鸦街,乘坐了古老的墨尔本观光电车。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墨尔本大学体验了一节MBA的课程。在课堂上,外籍教授对澳大利亚的经济现状、支柱产业、就业情况、未来前景等向我们做了详细的报告,我们也就相关内容向教授咨询提问。这次的课堂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了澳大利亚高校的校园环境、上课方式、研究方法、学习内容,对我们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
学在路上  乐在其中
离开墨尔本,我们来到了布里斯班和黄金海岸。这两座城市的年平均气温保持在21度左右,即使在最炎热的月份气温也不会高于25度,而在最寒冷的月份也不会低于15度,阳光充足,气候宜人。我们参观了布里斯班最著名的故事桥,和标志性建筑物市政厅,同时我们还在南岸公园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进行了考察。而在黄金海岸,我们被绵延40多公里的黄金色的海滩深深的震撼,也被当地人积极运动的精神所感染。在天堂农庄里,我们观看了挤牛奶、剪羊毛等农场特色活动,近距离的接触了袋鼠、考拉等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绿草如荫,夕阳西下,在农场的我们似与自然融为一体。
走进悉尼  在异国歌唱祖国
来到悉尼后,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快了很多。我们参观了被称为“澳大利亚第一校”悉尼大学,走进校园,一片片开阔的绿地映入眼帘,在绿树掩映中是一座座精美的建筑物,而几乎每一座建筑都融入一位不同时代和风格的建筑大师的心血。在此,我们上了一节经济学课,向本校学生咨询了很多问题,并探讨了各小组的研学报告。傍晚我们还和当地的中国留学生一起聚会交流,了解了更多澳大利亚高校的招生要求、办学质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参观了悉尼歌剧院,并在广场上一同歌唱《我和我的祖国》,得到了众人的赞赏。
放松中学习  实践中成长
短短九天的时间,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澳大利亚的多样性文化。同时,我们自身的观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研能力、英语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们真正的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放松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领略了“教育”研修小组的成员风貌,阅读完他们的小组报告和访学感悟,相信大家一定获益匪浅。同时,如果大家对澳洲文化感兴趣的话,一定不要错过下期“文化”研修小组的推送啊!
编辑:鲁文慧  郭煜
审核:齐博洋  白瑶
我就知道你在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