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烟台街·往事如昨 | 那时候咱回里饭店,厨师个顶个是福山高手

烟台街·往事如昨 | 那时候咱回里饭店,厨师个顶个是福山高手

阅读量:3728721 2019-10-24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我原籍为福山县谭家庄公社(今福山区回里镇)东黄山村,我清楚地记得,我是1971年11月17日就业于回里饭店的。在那之前两天的上午,我休工较晚,刚进家门,母亲便说:大队部来通知了,说供销社上次来招工,你被录取了,只给咱一天半时间,赶紧准备被褥、脸盆及洗漱用具,后天8点去上班。

我从未有到外面上班的想法,也未参加过什么招工考试、面试,忽然被录取了,咋回事?
我忙到大队部询问。书记赵振生说:“我也是上午接的电话,人家又详细核查了你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在村表现、健康情况,尤其是家庭出身。”“我去干什么?”我问。“供销社不就是卖衣卖布,卖缸盆碗筷烟酒糖类。听说你要出去,多少人羡慕死了。那是谁想出去就能去的吗?也别美得掉神了。去了后好好干,别给家里人、村里人丢脸。”
农村消息传得很快,不出一个时辰,大半个村庄的人都知道了。
自接通知那一刻起,我便感受到自己置身于热切关怀的氛围中了。脸盆是在村供销店买的,被是母亲箱里拿出来的新被,草褥子是三婶挑灯缝制的。

11月17日,大队的拖拉机将我送到谭家庄供销社大院一间挂着“办公室”牌牌的屋前。书记胡文善将我迎进屋,简略说了供销社的基本情况,提了工作要求,一会儿功夫,回里饭店来了两辆自行车。书记握了握我的手说:“今日开始,你成为回里饭店一位光荣员工了,祝贺!”
两辆单车,一辆载行李,一辆载人,将我接到了我就业的单位——供销社回里饭店。
不知谁喊了声“人接来了!”饭店里的人一下子拥了出来,问我“哪个村的”“在村干什么活儿的”……大家有倒开水的,有提行李的,有铺床的,忙得不亦乐乎。一位大姐则捧住我脸颊说“好壮实俊俏的妹子……”
年长的经理发话:“好了,各就各业,新来的小赵先让李良英师傅带带吧!”随后,李大姐开始向我介绍饭店的工作……大家朴实的关爱和热情,刹那间温暖了我的心。
后来得知,此次招工原本招的不是我。
原本人选是大队磨房与我同宗的女孩雪梅,公社下村干部推荐的。当时,东黄山村为全县“农业学大赛”先进村,不时有取经观摩的人来。磨房与大队部同一个大院,那女孩常被呼去倒水端茶,人生得秀美伶俐,让人颇有好感。
那时,秋粮均已下场,趁农闲,县三级干部观摩会在谭家庄公社召开,饭店自然忙得不亦乐乎。女工老尹繁忙中忽地跌倒,头颅磕碰,医院诊断为脑震荡。饭店急需人手填补。公社干部遂推荐磨房赵姓女孩。
供销社派两人到大队对雪梅进行考察,家庭出身及各项条件均可,唯在身高上卡住了。原因是,饭店柜台加一个大酒坛再加一个酒提的高度,她跷脚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忙时若一跷脚重心不稳,要是像尹师傅那样跌跤了怎么行?

正为难间,恰逢我腰系电工袋,肩披吊板、安全带走来,俩人遂交耳说我“可以”。考察了我家庭出身及其它条件后,就定下了。

回里饭店(兼旅馆、骡马圈)坐落于西回里村西,公社驻地旁,毗邻回里火车站,为烟台——桃村公路(后为烟青一级路)拐点处。店面坐南面北,西侧一长溜旅馆房,南屋为员工小食堂及仓储间。中间大院为骡马暂憩地。旅馆客源,一部分为接送骡马的东县邻县租住客,一部分是年度征兵军人及公职外调人员,一部分为相邻的回里医院病人亲属及上下火车赶时辰的落脚者。整所饭店占地面积不少于8000平方米。
我的身份是临时工,前台服务员。面对客人,必须微笑服务,笑迎笑送。菜案面案忙时插把手。
那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分白天黑夜,客人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开门开灶,不许有任何推诿借口。全公社惟此一家国营饭店,周边村庄来吃饭的、上下火车赶脚的、驻地公社干部、医生护士、工厂职工,你来我往,络绎不绝。三级干部会、观摩学习会,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五天一大集,集集必须设摊。一到开饭时刻,那人流摩肩接踵,擎着钱、粮票的手臂,半空中一大片。
那时,从未有节假日、歇班一说,家中有急事方可请假,人走岗位不能空,需有人顶。就餐者中总有插科打诨的,找事的,甚至挑逗女服务员的。女孩子受点气,红红脸抹抹眼泪的事免不了。那时,白天活计多,晚上开会学习多。那么忙,竟没有谁发牢骚谁有怨气,倒是人人热情洋溢,精神振奋,活力似充了气般。
1973年回里饭店发展壮大,共有13位员工。13人在各自服务岗位上各有建树,不乏技艺精湛、誉满福山者。
经理李宪珍,供销社元老,时年50余岁,是福山县厨界名人。年少时迫于生活在烟台一饭庄做徒工。“练就一身烹饪技术谈何容易,”他总挂在嘴边上,“每日必须第一个起床,清扫门面,担水煮茶。每晚待掌柜睡好,方可躺下。累死累活做伙计三年,掌柜却不真心教你厨艺,只能偷偷学,眼瞅心记,紧要处用符号记在纸上。”“好脑子不如破笔头子”是他的学艺经验。
每日天蒙蒙亮时,他必会站在大院里,严父一般吆喝:“都几点了,还不起床!”那些年轻女工昨天累了一整天,还在甜甜梦境里,这一喊,不得不揉揉眼爬起来,心有不悦。
说起灶上厨艺,李经理是没得比的。普普通通的炒菜,只要他做出来的,客人吃一口,没有不叫好的。他做的“一窝丝”面细如粉丝,堪称一绝。还有拔丝苹果、拔丝地瓜,在整个福山厨界是公认的最佳。多年练就的“一抓准”,三毛钱炒菜一两半肉,四指一抓,丝毫不差。

主面案的李良英师傅,40来岁,人们习惯以“李姐”称之。她是面食全面手,手擀面为当时一绝。
那年代,喝酒吃炒菜的不多,大多数人只为解决腹饥,一个馒头一碗稀粥或一碗面便果腹了。她那手擀面的好,竟引得四面八方求口福者特奔她而来,其中不乏福山县城人。二两粮票,一毛四分钱,一碗不过瘾,再来一碗。那面软硬筋道有嚼头,配以特制大卤儿,誉满整个福山城。
面案还有个全能手胡文顶,一手摔面令人称道,每逢有关单位来饭店检查工作,他表演的摔面叫好声不绝于耳。
尹兆花师傅拿手的是火烧、烤饼。同是火烧烤饼,她的做工品相、火候风味,独秀一枝。不少客人是奔着她来的,一个火烧二两粮票5分钱,烤饼则贵一分钱,客人酒足饭饱后,不忘带几个火烧、烤饼回家,打点儿女们。

物价员曹积功是一位供销社元老,回里饭店常客。一辆单车,时不时地不打招呼自来,却从不喝饭店一口酒,不品饭店一口食。“我是代表国家来了,来查你们了!”“欢迎,欢迎!”我们笑脸迎之。
他抽验菜肴、面点、酒水及日用小百货,是否变味过期,卫生是否达标,那满提酒水是否足斤足两,五毛钱炒菜二两半肉是否达标……一次,一牟平过客点了五毛钱炒菜,正待下筷,他赶来说“等等吃!”他要看一看有无克扣。馒头火烧所有面食均有斤两标准,不允许不达标。那种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俨然一副铁面包公做派。
1977年初冬,一职工进货下店南陡坡,一坛面酱滚落路面,坛碎酱洒。李姐说:连沙带土收回来,做酱渍疙瘩。前台服务员清洗切削疙瘩,尹大姐下坛,李姐分层加酱加辅料……出坛时,切成疙瘩丝,好不美味!

我做了45天临时工,1972年1月转为正式工,月工资每月20元,满一年每月22元,满二年定级每月28.5元(商业二级)。没有奖金。农村那份口粮上交国家。
1978年夏,我在回里饭店住了一段时间,得知财务管理上他们设了三本账:大店账,小食堂账,小卖部账。各设分管人,日进日出日清,均入账。供销社财务,物价直管,例行不定期审查。公私界限严明,让人难以忘怀。譬如,谁吃了几瓣大蒜,交二分钱。小食堂灶旁储存的几缸石灰水保鲜的鸡鸭鹅蛋及其它商品,谁也不会乱动。若坏了,倒掉可,私分私吃不可。规矩所订,制度所守,人人都是主人翁!
1979年5月,我调到道平供销店工作,结束了回里饭店九年的职业生涯。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l老照片 | 解放路小学女子乒球队往事
烟台街·学说烟台话之牟平篇 | 有话大声说,别在那咕七道八
烟台街·我与芝罘 |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
烟台街·往事如昨 | 我吃过四五百户人家的派饭,有时只喝高粱面酸粥,有时面条里的海蛎子比面还多
烟台晚报“烟台街“征稿启事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稿件一旦发表,以便寄奉稿酬。
投稿邮箱:ytwbytj@126.com
来源 | 烟台晚报
责编 | 王欣    审核 | 徐绍磊
转载请联系:18705353156
喜欢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在看吗?请猛击在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