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杜兰特:天才的代价,尼采最后的光辉

杜兰特:天才的代价,尼采最后的光辉

阅读量:3737038 2019-10-24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尼采                       
174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诞生
他高呼:“上帝死了”、“重新评估一切”
否定基督教而肯定人的意志和价值
颠覆与扭转了整个西方哲学史
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
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寻激发创造力的观念和意象
而且尼采本身也是诗人,10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尼 采(1844—1900)
尼采经典语录
1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2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3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4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5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
6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7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8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9 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10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11 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
12 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

你要走的路,是世间唯一的路
? | 尼  采
如果我们有权说懒惰杀害了时间,那么,对于一个把其幸福建立在公众舆论亦即个人懒惰的基础上的时代,我们就必须认真地担忧这样一段时间真正是被杀害了,我是说,它被从生命真正解放的历史中勾销了。后代必须怀着怎样巨大的厌恶来对付这个时代的遗产,彼时从事统治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徒具人形的舆论;所以,在某一遥远的后代看来,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是历史上最非人的时期,因而是最模糊、最陌生的时期。

我走在我们许多城市新建的街道上,望着信奉公众意见的这一代人为自己建造的所有这些面目可憎的房屋,不禁思忖,百年之后它们将会怎样地荡然无存,而这些房屋的建造者们的意见也将会怎样地随之倾覆。
与此相反,所有那些感觉自己不是这时代的公民的人该是怎样地充满希望,因为他们倘若是的话,他们就会一同致力于杀害他们的时代,并和他们的时代同归于尽——然而,他们宁愿唤醒时代,以求今生能够活下去。
可是,就算未来不给我们以任何希望吧——我们奇特的存在正是在这个当下最强烈地激励着我们,要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法则生活。激励我们的是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我们恰恰生活在今天,并且需要无限的时间才得以产生,我们除了稍纵即逝的今天之外别无所有,必须就在这个时间内表明我们为何恰恰产生于今天。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必须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因此,我们也要充当这个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让我们的生存等同于一个盲目的偶然。我们对待它应当敢作敢当,勇于冒险,尤其是因为,无论情况是最坏还是最好,我们反正会失去它。
为什么要执著于这一块土地,这一种职业?为什么要顺从邻人的意见呢?恪守几百里外人们便不再当一回事的观点,这未免太小城镇气了。东方和西方不过是别人在我们眼前画的粉笔线,其用意是要愚弄我们的怯懦之心。
年轻的心灵如此自语:我要为了获得自由而进行试验;而这时种种阻碍便随之而来了:两个民族之间偶然地互相仇恨和交战,或者两个地区之间横隔着大洋,或者身边有一种数千年前并不存在的宗教被倡导着。它对自己说: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
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攀登得比任何时候更高了。”说出这个真理的那个人是谁呢?
天才的代价,尼采的最后时光

威尔·杜兰特
“我爱他,因为他想创造那超越自身之物,然后突然死去。”查拉图斯特拉说。
尼采的思想强度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他与时代的抗斗最终使他精神错乱;与一个时代的道德体系抗争,总是一件可怕的事,这个时代终会展开报复......对抗争者发动内外夹击。
在生命的最后年头,尼采的文字愈加尖刻,他不但攻击个人,还攻击固有的思想——瓦格纳、基督教等等。他写道:“智慧的增加或许正是由语言锋利度的降低来衡量的”,但他无法控制手中的笔。随着精神的崩溃,连他的笑声听起来都神经兮兮。除了通过他自己的文字,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知道,腐蚀其身心的到底是什么:“或许,我最知道为什么人类是唯一会笑的动物:孤独的他承受着太多的痛苦,使他不得不创造出笑来。” 在身体方面,疾病以及日益恶化的视力状况是造成尼采崩溃的另一原因。

此外,他开始患上夸大妄想症和疑虑妄想症。有一次,他把自己的一本书寄给泰纳,并附上一张纸条,在纸条上,尼采向这位伟大的批评家保证,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著作。在《瞧这个人》这本尼采最后的书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充斥着疯狂的自我赞 美。瞧这个人!——这个人我们真是瞧得够明白的了!
或许,如果尼采能再得到些赞美,即使是一丁点儿,也能遏制他的唯我主义,并让他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理性与神智。但是,人们对尼采的赞美姗姗来迟。在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他、辱骂他的时候,泰纳给他寄来了一封信,送给他慷慨的赞美之言;布兰代斯写信告诉他,他正在哥本哈根大学讲授 一门以尼采“贵族的激进主义”观点为内容的课程;斯特林堡也来信对他说, 自己正在把他的思想用于戏剧中;或许最好的还是,一位匿名的崇拜者给他寄来了一张四百美元的支票。但是,当这些星星点点的光芒开始闪烁之际,尼采的视力和灵魂已经陷入黑暗,他放弃了希望。“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他写道,“唯有未来的未来才属于我。”

1889 年 1 月,最后的猛烈一击——中风,在都灵向尼采袭来。几近失明的他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阁楼,仓促而又疯狂地把几封信写完:给科西玛 · 瓦格纳的,他仅写道—— “阿里阿德涅,我爱你”;给布兰代斯的信稍长,以“被钉死者”署名;给伯克哈特和奥弗贝克的信如此荒诞,以至于奥弗贝克匆匆赶来救他。赶到时,他发现尼采正用双肘猛击着钢琴,带着酒神般的狂喜,歌唱着、喊叫着。
尼采被送到精神病院。(“这是他该待的地方。”说出这样的话,诺尔道真是畜生! )但很快,他年迈的母亲前来认领并带走了他。母亲宽恕了他,开始亲自照顾儿子。多么感人的画面!一位执着的母亲,儿子曾背弃她珍爱的一切,而敏感的她承受了这一切,如今,她对儿子的爱依旧浓烈,重新将儿子抱在怀里——这难道不是一幅圣母怜子图吗?
1897年,尼采的母亲去世,他被妹妹带走,来到魏玛居住。在魏玛,有一尊克莱默所作的尼采雕像——一副可怜的模样,曾经强有力的心灵,现在已经破碎、绝望,变得百依百顺。但是,尼采也并非全无快乐;如今,他享受着 神志清醒时从未体会过的安宁与平静;大自然对他仁慈,才让他疯的。有一次,他发现妹妹望着他在哭泣,他无法理解妹妹的眼泪,问她:“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我们难道不幸福吗?”还有一次,他听到别人在谈他的书, 苍白的脸上突然泛起红光,说:“啊!原来我也写过一些好书。”这些清醒的瞬间很快便被时间湮没。
1900 年,尼采去世。很少有人因成为天才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节选自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
人类绕不过的尼采,你读了吗?

编辑  | 西子    

知识 | 思想   梭罗岛  文学 | 趣味
重要声明: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本文仅供交流参考,不确保正确无误。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辑个人立场。

关注我们

、美与思想,随手分享,感谢支持!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