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你就不用看了。
。
。
。
。
。
。
先讲一个三个傻瓜的故事
DC/漫威的电影我只看过一部,因为我觉得这些美漫特傻。
当然了美漫也一定觉得我特傻。
比如那唯一一次观影,2017年的蜘蛛侠,公司发了福利票,我们一行三人吃了一顿超时的饭所以迟到了几分钟,匆匆走进放映厅,凳子还没有坐热节目就结束了。
我那段时间科幻小说看多了以为自己真的遇到了虫洞,直到不害羞的印度同事问了一下旁边的观众,才知道我们走错了厅,这边刚放完,旁边那个刚开始。我跟那个不害羞的印度同事说,咱们真是3 Idiots。
总之我们三个猥琐地逆流而上趁人不备混进了正确的刚开播十分钟的厅,也顺便看了两遍无聊的MTV一般的大结局,心理伤害不是一点半点。
于是,这唯一一次的失败的观影体验让我从此对DC/漫威之流继续保持嫌弃的态度,虽然在这一点上我承认它是略无辜的。
再讲一个一个loser的故事
《小丑》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传说它拿了威尼斯那个什么只发给艺术类的电影奖,其实比起DC/漫威系列,我更不愿意看艺术片,生活已经这么压抑了,何必要再自寻烦恼。
不过接下来朋友圈里好几个互不认识的朋友都在感叹电影和当下本地是多么相似,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终于决定一试。
>>>>>>>>>>>>>>>>>>>>>>>>
假装过了122分钟。
>>>>>>>>>>>>>>>>>>>>>>>>
然后走出电影院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说实话,我没有觉得这跟一般的爆米花电影有什么质的区别。
技术,技术是相当好的,节奏紧凑,逻辑严密,构图精美,甚至有一种在看怎样拍电影的教科书的感觉。
除此之外,我实在不是很理解它是怎么封神的……
换个颜色提提神好讲点有的没的
先谈谈最受到褒扬的“深度”,我不知道以前漫威的电影是多没有深度,毕竟我都没看过只是主观偏见觉得它没深度,但是《小丑》我觉得也就是一般商业片的深度水平吧(作为一个科幻迷我觉得《双子杀手》都比它有深度(虽然不那么新颖))。
一句话总结就是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人士是怎样在没救的社会彻底沉沦下去的。人没救、社会没救,这是精神上的世界末日。
《无名之辈》、《树先生》、《天注定》、《天浴》之流(据说)其实都是同一个内核(“据说”是因为后几部我只看过大量影评没看过影片,要严谨)。对比起来《小丑》最出类拔萃的是用一流的技术与审美、出神入化的演技、绝对绝望的结局讲了这个故事,而已。
抛除对“深度”的不同理解,可能另外的原因在于他敢拍吧,敢展示出所有路径里最差的结局。
就像丑陋的艺术作品常常得到更多的彩虹屁一样,负面的结局也往往“升华”了电影的立意。
在这一点上我们国产片有天然劣势,因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能太负面。不过讽刺的是,最近也听说美国也嚷嚷着要禁这片了,因为容易让人误解美化枪击行为。当反institution的政治正确遇到控枪问题,看看球对面的反应也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最初吸引我看的是大家描述“简直跟现在的香港一模一样”,可能是我当初会错了意,只笼统单看这一句话,我觉得有洗白的嫌疑。
《小丑》最终是一部个人片,就像好莱坞的各种个人主义超级英雄一样,小丑的悲剧是一连串冷酷、利己的个人的作恶导致的,也包括童年时代虐待他的父母,如果非要扯到社会,那只是一个时代大背景——多少故事片里的大背景是一个自私自利礼崩乐坏的社会,小丑所在的社会无非是为了艺术的要求更极端一些罢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的第一感想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觉得,任何一个环节,假如小丑遇到了一个真正想帮助他的人,都不会最后彻底反社会,当然这样子故事就没法讲了。
而现在发生在香港的事情是一部社会片,上层建筑远没有像《小丑》里那样极端,却造成了局部相似的表象(不是更细思恐极吗)。所以我有一点担心,当大家都关注表象的时候,会淡化和扭曲对本地始作俑者的行为判定。
综上所述,我去豆瓣上给《小丑》打了四颗星,扣一颗因为它本质还是一部个人共轭英雄主义的爽片。
对了,周末去深圳看了《双子杀手》,我也打了四颗星——于是你就可以看出我写影评多么不靠谱了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4pSm1sTWUXpLjnxY1jlt6ahKNpEeKcDAYnvww0DbQYIQzednI9BwGSQMHh1NP0gIQFhgHdBjfKEbGASvBnD00w/640?wx_fmt=jpeg)
>>最受欢迎的文章<<
我认识的四个香港人
这年头,找对象也要算法呢
敦煌:佛系青年的修仙笔记
那些西方人教给我的根正苗红
怎样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最不受欢迎的文章<<
摄影的夏天
闻一多告诉你粽子跟屈原没有关系
成吉思汗与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