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竞有了解的人,可能听说过一个名字,叫小新,2015年,12岁的小新就打上了LOL电信一区的王者,被网友称为“天才少年”。
他被王思聪看中,签约了熊猫TV,成了一名游戏主播,月入3万。
为了让他专心做主播,他妈妈让他小学毕业就没读书了。
可是,直播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小新直播间的人气越来越低,后来,随着熊猫直播破产,小新彻底销声匿迹。
为了月薪3万的短期利益,让一个刚读完小学的孩子投身直播,荒废学业,说实话,我无法理解这个妈妈的想法。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过来人,父母难道不知道一个仅仅小学毕业的孩子到社会上要吃多少亏吗?
正是因为有这些不负责任的父母,“伤仲永”的故事,隔了1000多年,依然在不断地上演。
记得好莱坞著名童星德鲁·巴里摩尔,因为参演电影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
但是她不喜欢这样的成长痕迹,在10岁的时候,就沾染了酒精和毒品,堕落成了一个瘾君子。
她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了一句特别戳心的话:“我只是一个7岁的女孩,却被期待做出29岁的成熟姿态。”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深深戳中了我。
父母为了追名逐利,让孩子提早进入到成人世界的声色犬马中,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日剧《legal high》里男主角古美门说:
童星,要么是像玩偶一样被大人操控、被鞭子追打的可悲的赚钱机器;要么就是懂得察言观色、颐指气使的早熟毛孩。
无论哪种人生,都是可怜可叹的,孩子未来的人生也堪忧。
所以,我看到现在很多家长,不遗余力的把孩子往培训机构去推,不断往各大娱乐节目上面去推,不断往各种童星比赛上面去推,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变成一个“童星”。
我为这些家长的急功近利而感到悲哀。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人出生以后,精力、能量、心跳次数、甚至卵子总数都是一定的。如果童年时使用过多,后面就会缺乏后劲,潦草收场。
童年时期父母的“用力过猛”只会造成孩子以后悲惨的人生,我们古人说的“揠苗助长”其实还是有着极为深刻的道理。
所以,好的父母,应该把孩子的天赋当作一件礼物去珍藏,交给时光去酝酿,而不是急吼吼地催熟,把孩子变成一个牟利的工具。
让孩子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吧,纵情地笑,放肆地闹,这个一生仅有一次的时段,不应该被残忍地剥夺。
愿世间再无“伤仲永”的咏叹,愿所有孩子都活成孩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