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一部电影看穿原生家庭:父母的“信念感”,就是孩子的世界观 | 分享

一部电影看穿原生家庭:父母的“信念感”,就是孩子的世界观 | 分享

阅读量:3763249 2019-10-25



胡科特曾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怎么做重要”。家长身上的很多行为习惯,往往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有可能什么样。   01 父母的信仰    才是孩子成长的导引   我曾问一个资深的教育学家,家庭教育里,什么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他的回答不是父母有多少财产和知识,成就和地位,而是“父母自身的信仰是什么”。 当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这句话,直到最近从一部电影里看到了这句话的真谛。电影的名字叫做《寄生虫》。 
讲述的是一家四口寄生于上流社会家庭的荒诞故事,蜗居在地下室内、连生计都不稳定的穷人金家,儿子基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进入到住在豪宅的富人朴家当家教。基宇觑准时机,让自己的妹妹也进入到朴家当老师。
 
接下来兄妹两巧施手段,排除异己,将自己的父亲带进朴家当司机,将自己的母亲变成了帮佣。这一家人改名换姓,在朴家假装互不相识工作着,只有当主人不在家时,他们才会关起门来设宴狂欢。
 
这就是所谓“寄生”,蝼蚁般的贫民靠陷害和欺骗攀上了光鲜富人的高枝,享受着富人家庭的残羹冷炙,变成了肥壮身躯上寄生虫一般的存在。
 
网络是靠蹭的,吃饭是上顿接不上下顿的。若换做其他的父母,就算拼尽全力,也要想方设法多挣些钱,改变这样的环境。
 
然而,父亲的口头禅居然是:我们永远都不要有计划。这句话的背后,仿佛还埋伏了另一句话:人生不需要靠努力,可以博运气。
 
有趣,也荒诞。一家人接二连三地瞒过富人一家,无疑是小概率事件,可偏偏就有这么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机缘巧合,让金家人能够见缝插针地进入朴家。 
但很明显这场骗局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他们在身份暴露后,穷凶极恶把富人给杀了,同时,自己家破人亡,但滑稽的是,弟弟在苏醒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挣很多钱把富人的豪宅买下来,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是因为他没有上大学,也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在他有这个理想的同时,他那个把不劳而获当成人生信仰的父亲,在妻离子散之后仍旧寄居在富人的地下室里,甘愿终身毫无尊严的做底层蝼蚁。 而这份信仰的力量,将像个牢笼似的捆绑着儿子未来的人生。   02 父母,是孩子人格的底片  
曾在新闻里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偷在被捕之后,央求警察放了他,说自己的儿子还在家里等他。 警察说:“你既然这么爱你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入室盗窃呢?”
小偷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我打工的钱太少了,不够交儿子的补习班钱,况且,我儿子学习成绩很好,我不想耽误他的前途。 警察反问他:“你觉得偷来的钱就不会影响孩子吗?” 小偷突然黯然神伤:是啊,我儿子也经常从学校偷拿东西回来,也许是受了我的影响。 而这句话正如电影“寄生虫”里基泽家庭的隐喻,当父母认为金钱是可以烫平一切矛盾和痛苦的熨斗,那么孩子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金钱。 
是的,钱很重要,充足的钱的确可以帮助孩子获得物质上的安全感,也可以给他们的成长锦上添花。
 但前提是,这些钱必须是父母通过自身努力,从合法的途径去赚取,才能真正滋养到孩子的身心。 反之,当父母自身的人格不健全,价值观是混乱的,即使他们也付出了与其他家庭同样的金钱去培养孩子,但结局却是,孩子仍旧会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继续走上与父母相同的人生路。 
就如心理学家所说:“父母是孩子人格的底片。” 这一点在“小欢喜”中也有精彩呈现,季杨杨的家庭里,父亲身为高官,但既不贪腐,也不傲慢。所以尽管亲子分开多年,但季杨杨仍旧被父母影响,性格随和谦逊又有教养。 方一凡虽然学习成绩不如父母,但随和开朗,善良正义的性格,简直是父亲的翻版。 因此,有网友就说:“这部戏全方位呈现了,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父母自身是什么人,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路。” 
  03 好的教育,来自父母自身的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说教育真的是什么浩瀚的工程,那也并非父母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请来最好的名师,以及孜孜不倦的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父母愿意把养育,当成自己成长的修行路。 我的一个闺蜜,她有两个孩子,分别在小学,初中雄霸年级前三名。回顾她的求学路,她说一直是60分万岁的垫底水平。她的老公更甚,高二就辍学,没有稳定的工作,却到处打架惹是生非。 但自从两人有了孩子之后,彼此的改变堪称重生。闺蜜经过漫长的努力拿到了会计师证书,老公从跟着别人做直销,上升到一家大型企业的销售经理。 特别的是,他们既没有要求他们勤学苦读,也没有要求他们斯文讲理,他们的理由是“我们以前就很荒唐和不靠谱,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一开始就多端正”。 话虽如此,但他们言行上的勤奋和自律,却成了孩子模仿的榜样。 
意即,当父母成长得足够好了,他的孩子就无需敲打和锤炼,便可以在父母的影响下,去适应社会变迁,健康自由的长大。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想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有了这面镜子,父母们就有了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同时,父母的改变也使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教育自己的过程。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自己的言行。父母希望孩子怎样,父母自己就应该先做出改变。 推荐阅读:好的教育,绝不是养出一个“乖孩子”
三大方法,巧对孩子“爱告状” | 分享
怎样陪孩子,才是高质量陪伴?| 分享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