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也迅速地增加,现代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管理、处理城市出现的问题,数字化城管应运而生。
现在,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照明都纳入了成都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井盖、路灯、道路、桥梁、果屑箱等每样公物都证件化,配有一个“身份证”,帮助城管准确“定位”。
近两年来,成都城市管理摸索着转型升级之路。在大城管、细管理的目标下,市城管委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数字化城管植入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全域改革,将城市管理变得信息化、数据化与快捷化。
如今,整个城市有近2万个摄像头24小时地监控着市容秩序。车窗站台乱抛物、街边门市占道经营、乱贴“牛皮癣”小广告、垃圾乱堆等行为在摄像头里无处遁形。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路灯不亮了,市民还没有打电话投诉,城管工作人员就可以按照城管数字化监督管理中心发出的任务指令,在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掉。
互联网+平台 平台建设搭建框架业务子系统丰满结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字化城管这场仗是否打得漂亮,首先依靠的是强大的信息技术力量,以及平台系统支撑。
而成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可追溯到2006年,2012年成都市的各区(市)县就完成了建设,目前逐渐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市区“两级一体化、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处置”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
但是,整体平台的构建完成并不代表大功告成,所谓精细化城市管理必须将数字化的触角深入每个业务板块,而成都市亦一直在不断摸索。
“光是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就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城市道路桥梁业务管理子系统、三座特殊结构桥梁健康监控子系统,四座位于进出城重要通道的桥梁超载监控子系统。”市城管委道桥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前期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系统的优化设计,并且正在积极开展桥梁水位监测系统试点建设。
道路两旁的路灯也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实现了智能监控——一键开灯、实时故障报警、全面监控。市城管委照明处几年前便开始在中心城区(外环路以内,不含高新区)布局路灯智能控制系统。去年11月,随着市城管委照明处管辖的29台城乡接合部路灯悬挂式配电箱“三遥”监控系统安装调试和并网投运工作顺利完成,其管辖的路灯全面实现了智能监控安装率100%。
互联网+井盖 技术革新自动报警 城市小物件智能升级
在这一场城市管理数字化改革的进程中,小井盖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令人意外的改变。
“VBHC0013,在成都市天府新区海昌南路发生了报警,请及时处理。”这并不是哪位市民或工作人员打来的报修电话,而是天府新区海昌南路的井盖在自己“报警”。据介绍,自从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启用以来,成都市城管委井盖办便开始摸索城市井盖的高效管理办法,并对部分井盖安装了实时报警系统。
小小的井盖是如何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的呢?成都市城管委城市道路检查井盖监督中心综合部部长陈俊告诉记者,如果井盖在非正常情况下打开,系统就会通过无线网络上报到信息平台的后台,后台再将病害井盖的编号及信息发送到工作人员的“警务通”APP上,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将会及时下派到相关应急单位。“我们要求在接到任务后的3小时内解决隐患,以确保市民的安全通行。”陈俊说。
据了解,目前,井盖信息化管理正处于试点阶段,试点位置基本上都选择在城郊接合部区域。因为城郊接合部城市管理环境相对复杂,超载超限车辆相对较多,容易造成井盖的缺少破损。报警装置的安装,使得这里的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快速排除安全隐患。陈俊表示:“试点成熟后,我们会将检查井盖实时报警系统进一步推广于商贸集散地、居民集中居住区等。”
检查井盖的另一老大难问题便是复杂的权属,经常找不到“主人”,但是现在数字化城管探索出一个特别的信息管理技术——检查井盖黑匣子。它实则是一个智能读头,只要将智能读头放在井盖的电子芯片上进行蓝牙连接,监管人员就能在“警务通”上快捷地找到某一座井盖的权属单位。
互联网+照明 大数据采集城市信息 智能化运行高效管理
数字化城管系统的逐渐完善使成都市的城市管理事半功倍,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工作效率和效果都令人惊喜。
2014年9月25日17时许,成都市城市照明管理处值班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环西一段绿化带中有个路灯被汽车撞了,感觉要倒塌了,到处都是碎玻璃壳。”一位市民来电投诉。市照明处迅即通过“路灯设施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结合群众来电反映的信息,快速查清了事故的发生地点、损毁的灯杆、灯具型号以及生产厂商等重要信息,并通知材料科备齐了需要更换的材料,随即组织工作人员,携带材料、工具,赶赴现场处理险情。经过近4个小时紧张有序的作业,彻底排除了安全隐患,恢复了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
这样快速的应急处置都得益于路灯设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用。从2014年5月起,照明处按照预定方案启动了路灯设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从一、二、三环、绕城四个圈层分步实施、循序推进。现已完成钢柱灯街道554条、灯杆9515柱、灯具15801套、光源17930盏、电缆315897米等设施的信息采集,最终搭建一个直接通过浏览器使用各项功能的数据库平台,实现路灯设施的模块化运作和动态化管理,包括统计查询、数据处理、流程管理、基础资料管理和系统管理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涵盖了照明设施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和运用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从“现实需要—数据库支撑—现实应用”的循环过程,实现对路灯设施的高效、精细管理。
互联网+道桥 执法有证可依监督有“屏”为据
地点 超载车辆(辆)
南河桥 63
星辉桥 706北新大道跨线桥 8462大天立交跨线桥 23251
这是4座位于进出城重要通道的桥梁超载监控子系统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的数据,市城管委利用该系统在这期间总共完成了1900余万辆车辆的称重。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是智能化桥梁动态荷载数据采集分析子系统,若车辆超过桥梁设计荷载,则会像“电子警察”一样为违规车辆“抓拍”照片,实现了实时动态采集超载车辆总重、轴重、车速、牌照号,警示超载车辆禁止上桥等功能。桥梁超载监控子系统的建立为分析超载车辆荷载对桥梁结构安全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下一步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治超执法提供证据支持。
而在市城管委道桥处监控室内,记者看到电子屏幕上时刻更新着重要的实时数据,整个系统对辖区范围的道路桥梁进行动态监控,采集并分析道桥问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道桥的日常管理维护提供依据。这就是城市道路桥梁业务管理子系统的后台,它将城市道路桥梁日常业务管理流程电子化,实现了道路桥梁设施巡查、养护维修、桥梁定期检测、挖掘占道等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今年6月,作为成都市第一条快速干道的二环路高架也正式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二环路道路桥梁管理系统(一期)于6月29日正式投入试运行。从病害发现,任务派遣,病害处置,到核查验收,整个流程都在网络中完成,时间大大缩短。
当城市管理遇上互联网,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就不仅仅是一次内部的改革,它还需要市民的参与。如今的成都市城管委严格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同时也是接地气儿的“城城”,它在微博上、微信上与大众互动,分享城市管理工作的措施、思考与探索。
本期编辑:市城管局宣传中心
关注方式:搜索“六安城管在线”或微信号“lacg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