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下股市,放下财务自由,生活也需要扯扯闲篇,咱们来聊聊八卦吧。估计“八卦”二字一出,小伙伴们都很兴奋。嗯,已经看到有读者,托了托眼镜,又将手机,向眼前挪近了8寸。感慨呀!人在什么状态时最可爱,专注!
昨晚帮闺女做资料,忙得很晚,早上起来,眼睛还没睁开,就看到手机中,一只大…大…大西瓜,被若干媒体啃得唏哩哗啦作响,是什么瓜,就不用我说了。
我对这瓜的孰是孰非,不感兴趣,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吃瓜群众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淫一下而已。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闻八卦之声,必弹冠相庆,奔走相告,概莫如此”。个人想成为关注焦点?八卦;报纸想持续盈利?八卦;明星想上头条?还是八卦……
忽然,我觉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八卦,最有可能是自古以来、世界各国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事物,估计没有之一。无论贫富贵贱,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即是上流社会茶余饭后的谈资,又是市井百姓街头巷尾的口食。您知道,群众为了吃上一口瓜,有多努力吗?
我想了想,八卦之所以广受爱戴,主要源于三种心理因素:好奇心、成就感、参与感。
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文明之所以璀璨夺目的根本原因之一,人类通过好奇、探索、传承、再好奇、再探索、再传承…… 如此生生不息,星火传承,才塑造了今日的辉煌文明。
作为人类个体的你、我、他,亦是如此。对待八卦,同样是:好奇、打听、传播、再好奇、再打听、再传播……循环往复,直到永远。
马里奥·利维奥曾在他的著作《我们为何如此好奇》(Why? What Makes Us Curious)中分析了好奇的成因与分类。
一种叫做知觉性好奇:当有些事情令我们感到惊奇,或者有些事情并不符合我们的认知时,我们就会产生这种好奇心。这是一种令人不悦的状态,大多是发生于我们如处逆境或不舒服时。就像身上哪里感觉痒,必须得挠一下。因此,我们必须去找到答案,才能缓解心中的好奇,这就激发了我们去探索。
而八卦属于另一种,叫做知识性好奇:这是一种愉快的状态,带着对奖赏的期待。这是我们在知识层面的好奇心,也是一些科学研究背后的驱动因素。它推动了艺术品的诞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八卦的传播,以及等等此类事物。
别拿八卦不当知识,研究发现,当我们试图获得新的消息时,它真的会遵循多巴胺奖赏路径,也就是我们大脑中,与奖赏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神经递质。这也是群众对吃瓜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根老爷子已经给了定义,“知识就是力量”。
反之,如果失去好奇心,那就证明,兄弟,你已经老了,该准备回炉了。
成就感,正是因为与自身利益无关,就会有一种超脱感,进而产生一种俯视的成就感。成就感来源于两个方面。
1、知识渊博,连至尊宝的脚底板,有三颗黑痣都知道,你说自豪不自豪。再送上一句“兄弟,真棒!”就可以让其美滋滋、飘飘然。
2、酸葡萄心理,看那些名人和成功人士,他们其实活得也没那么好,只是看上去好而已,谁还没有烦心事,等等,聊以自慰。
因为人是需要自我平衡的,需要把受人尊重,而实现这一心理需求,就需要借助社会比较、社会关系,来满足自我认识的成就感。人们之所以关注别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关注自己。通过别人的样子,能更好地了解和安慰自己。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镜像效应”。人们会把他人当作镜子,如果别人过得很好,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显得自己过得不好,这就让我们不开心。人们会倾向于忽略这件事情,这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否认;
而如果别人过得不好,我们就越发想去关注他,甚至关心他,因为这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我们过得很好,至少没有遇上太大的灾难或麻烦,这对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一种补偿。
参与感,人是典型社会动物,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特征就是知情互动,只有知情互动,才能对特定群体产生融入感。
不论从心理距离,还是物理距离,人们希望和别人离得越近越好,对各种事情掺和得越多越好。在这种无边无际的纷纷扰扰之中,人们不可思议地获得了自我认知,尽管这种自我认识几乎完全来自和他人的比较,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最终,还是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心理平衡。
人类的这种社会性、群体文化特征,让人们没有太多的个人与社会、他人的距离感。人们喜欢和别人的生活连在一起,喜欢关心别人的事情。并且愿意把很多事情用道德来判断,包括对人性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的自然规律,人们都想赋予道德判断、道德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更加强化了自信与参与热情。
而上述这些特质叠加,就显得很多人,特别爱管闲事、爱八卦,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举着搅屎棒,到处溜达,发现可以搅和一棍的粪坑,会马上冲上前,生怕自己落后,没有沾到屎星。
人们之所以对八卦趋之若鹜,还是因为看到了它的治愈功能。好不好,看疗效,毕竟谁用,谁知道。
疗效1、减压:人们在生活中遭受困难与挫折时,做一个吃瓜群众看看热闹,能够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让人恢复心理平衡。戳到别人的痛点,自己会痒痒的哈哈大笑,一笑解千愁。
疗效2、排解无聊:年轻人不停地刷他们的智能手机,寻找文字与视频信息,来排遣内心的寂寞和无聊。他们将寻找和交换八卦信息,充当了一种社交功能。与朋友建立联系,与其他人建立关系,让自己觉得更加充实。因为,哥吃的不是瓜,是寂寞。
疗效3、增强自信:所谓八卦,99%是别人的糗事。在这样一个攀比成风的社会,比惨是可以振奋士气的。看到别人过的不好,就可以对比出自己的幸福,从而对现状更加满意,对自己更加自信。
这些疗效,对于个人自尊的实现,以及心理平衡有很大裨益。在满足个人心理健康上,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你的耳朵,我的嘴巴,足以。所以说:为了身心的健康,八卦这剂药,劝大家,该吃还是要吃,真的治病。不要问我馋不馋,只说瓜儿甜不甜。
生活中不能全是好事儿呀,是药亦有三分毒,同样,八卦这剂药也有副作用。
毒性1、上瘾:正是因为八卦具有减压、排除无聊、增强自信的多重功效,伴之而来的,会产生药物依赖;再加上多巴胺奖赏机制,会让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似幻若梦,直至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毒性2、反噬:由于八卦的“镜像效应”,就使其具有了双重效果。对于那些阿Q精神运用不好的同志,会产生刺激效果,致使其脆弱的小心灵失去平衡,最终,激发出很多不良病灶,造成诸多负面情绪和行为。
毒性3、“道德执照效应”:围观者对被围观的人会产生 “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使人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并且会自动认为,这么做合情合理、天经地义。严重的可以使一个国家都变得疯狂,二战时期,纳粹自认为的雅利安优越感,产生残害犹太人的行为。侵华战争时,日本人认为中国人肮脏、很懒,同样产生优越感,而肆意屠杀。
补充参考资料:“道德执照效应”,指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做了好事之后再让他做一点不道德的事情,他就会心安理得。就像一个想减肥的人,在认真锻炼一整天之后,就不会为晚上吃了一个冰激凌而感到无比懊悔,毕竟他已经锻炼了一整天。
鉴于药效强,副作用大,建议用药须谨慎。虽然,八卦属于OTC(非处方药),吃错了也会出毛病。
咳,今天本来想讲讲别的话题,怎么跑到这条道上了。
都怪早上那一剂药性太猛,刺激得我有点跑偏。好吧,那就让“才哥”我缓一缓,把原本想说的,留在下次吧。
各位读者是爱看八卦呢?股票呢?财务自由呢?我可以从阅读量、分享量、“在看”点击量的反馈数据中了解,并对之后的发文内容做些调整。喜欢八卦的,今天开始动手,针对你喜欢的文章转发、“在看”都搞起来吧。
其实,就我本人来说,平时难得有机会八卦。然而,不懂吃瓜的股票作手,不是好公众号。现在跨界很流行,也请读者允许本人,偶尔赶个时髦。
纯属个人观点,博君一笑。
嗨!真心佩服自己的跨界能力,我不禁又拿出了镜子,镜子里的自己总是能给我带来自信。
为什么要拿镜子?请参考10月23日的文章“送钱的快递小哥——被动收入”
喜欢八卦的,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