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据悉, 监管部门正酝酿对减持规定进行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股东考虑实施不同的制度约束,特别是针对PE/VC等股权投资机构,希望可以形成“有进有退”的格局,使创投机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评
1
近期A股的一大“怪象”,就是对各种利好反应麻木。监管层表态要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鼓励社保和险资多买权益类资产,政策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的战略意图已然明确。面对这一重大利好,周三A股却无动于衷,三大指数继续弱势震荡,市场走势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变化。市场对利好无动于衷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中,对减持压力的忌惮,是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减持猛于虎,2019年A股已完成减持240亿股,约合总市值高达2550亿元,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份,A股将有1541亿股集中解禁,以最新收盘价计算,解禁总市值将高达1.9万亿元之巨。利剑高悬,谁人不胆寒,想想还是保命要紧,哪有心思赚钱。
2
4年前股市异常波动之后,为防控风险,限制忽悠式减持、清仓式减持,监管部门专门出台了针对大股东、董监高等特殊主体的减持限制政策,以打击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秩序。 2017年5月,证监会对减持规定进行了修改,在保持持股锁定期、减持数量比例规范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减持规定进行了调整。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减持新规的设计,实际上并未从本质上解决资本减持的问题,而是把减持的压力持续延后,而当解禁期集中到来之际,终究难逃资本密集减持的压力。
3
对于真正优质的上市公司来说,其本身的减持压力并不大,甚至大股东及董监高还会采取不减反增的策略。但是,在A股市场中,真正优质的上市公司数量确实不多。不少上市公司的上市意图却非常明显,多年来并不重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投融资长期处于不对等、不平衡的状态。不少上市公司只筹融资,上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变现,一将功成万骨枯,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如何把企业管好,回报股东。如果大股东和高管都对自己企业没信心,投资者信心何来。
4
目前,要处理减持的问题,应从顶层开始,如果顶层设计没做好,措施就是扬汤止沸,风险因素不会轻易化解。有人提出有投资者提出减持与业绩挂钩,这个方案也不错。减持压力应部分与相关个股高估或质地差相关,当上市公司业绩很好时,此时即使鼓励他们的高管们减持,其也未必肯减,好货不会轻易出手。
5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摘自:李商隐《代赠》
免责声明: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接收人应依据个人情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接收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自行承担风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温馨提示
如果您喜欢本文,敬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取更多资讯,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安信证券广州分公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