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当一个皇帝去世后,他的后宫三千佳丽在正常情况下,将会遭受什么样的命运?有人说,不是出宫当尼姑么?武则天就是在李世民去世后,出宫到感业寺落发当了多年尼姑。
有人说,不是要殉葬么?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最后一道诏书就是“责殉诸妃”啊。甚至,明朝的王爷死后,也有不少需要王妃殉葬的,比如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英年早逝,正妃王氏就是殉葬的下场。
《穿越时空的爱恋》,妃子为朱标殉葬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道多选题,想知道它有哪些选项,必须把笼统而庞大的“后妃群”层层剥开,细分为如下几种状态来看:各个不同朝代怎么处置?有没有为皇家开枝散叶?极端特殊的个例。秦朝以首个大统一的秦朝为例,秦是否有制定出清晰的规则,如何处理皇帝的这些“遗产”?《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句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秦二世胡亥觉得,让先帝后宫没有生儿子的妃嫔出居别处不太合适,于是下令集体赐死殉葬。
以上史料可知,当时已经有所谓“母以子贵”的概念,后宫里生没生儿子,下场将会有很大区别。不过,此处只点到无子妃嫔的下场,生了儿子的是怎样,史书严重缺页。而更关键的是,秦二世下达的这项命令并非朝廷规章制度,只是个人的一念之间,所以,目前很难知道秦朝明文规定中是怎样处理那些未亡人。那么,只能看汉朝了。西汉秦朝短折而死后,汉朝接过接力棒,建立了数百年的庞大帝国。帝国除了需要人治,还必须有约定成文的礼治、法治等,于是,不少儒生学者从人性、风俗以及前代经典等方面吸收经验,为汉朝制定了从上到下的各项典章,对先帝批量后妃的处置就是其中一项。汉朝是怎么规定的?和前代一样,正常情况下,生没生子,有没有为皇家播种成员,差别是很大的。首先看生了儿子的。汉朝残留有小规模的分封制,每一个皇帝的儿子长成后,都将得到一块领土,生活、收税、统治。除了享受自由富贵的人生,他们也算有守土之责,因此,为皇家诞下这些皇嗣的妃嫔就算有功社稷之人,在自己的皇帝老公去世后,她们也可以跟着儿子去到封地当诸侯国的太后。众所周知的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就是在高皇帝驾崩以后,随儿子刘恒去了代地,当一国太后。她们统称为封国王太后。
王太后和皇帝亲妈皇太后的区别在哪儿呢?首先,受到的供养不一样,皇太后可以算以天下养,而封国太后,如果儿子是赵王,那么她只能享受到今天河北部分领土上的人民所缴纳的赋税。拍马屁的人也没那么多,皇太后会有各类官员巴结和敬献物品,王太后则只有本地人求好处的时候会去讨好。比如,皇太后想吃荔枝,可以全国总动员,而距离荔枝产地偏远的王太后就不一定有这种快递服务了;其次,王太后所享受的各方面规格不如皇太后,比如出门坐什么牌子的车,有多少人随从,印玺用什么玉,一顿饭吃几斤牛肉,等等,封国太后都没法和皇太后比肩;最最重要的,名义上王太后是臣,皇太后是君。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亏很弱小?其实不然,在封地的王太后只要自己不穷折腾,日子过得还是很畅快惬意的,她们不用待在中央受先帝原配或新帝母子的管束和挤兑,也不用受朝廷百官监视,在封国内,只要国王是她儿子,她就是说一不二的存在。比如,西汉诸侯齐厉王刘次景的母亲纪太后,就曾是齐国呼风唤雨的人物。那么,以此类推,没生儿子的后妃,就没有封国可以去了,她们的归属在哪里?所谓“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无子,就没有子可从了,从宗亲概念来说,她们就还是从死去的丈夫。是不是要说到殉葬?别急,汉朝可没有那么变态的制度,此处的从夫,只是作为夫君的未亡人,为他守陵而已。朝廷依然会供奉她们的衣食住直到去世,连丧葬都有人主理。管死管埋,算是非常人道主义。汉成帝的班婕妤,就是在成帝去世之后“充奉园陵”一直到死,并由朝廷出人安排随葬陵园的,“薨,因葬园中。”
《母仪天下》班婕妤
在陵园为先帝守陵的后妃有没有人身自由?缺衣服和生活用品的时候,能不能走街串巷去采购?恐怕,自由对她们来说是奢望的。每个先帝的陵园都会设置园监和守卫,正常情况下,双脚踏进那里的女人,就很少能再活着走出去了。也就是说,此处相当于寡妇园,皇家的寡妇,从各方面因素考虑,都不能让她们再与人声鼎沸的世界接触了。不过总体来说,汉朝的规矩还是偏人性化的,制度就在那,得到哪一种结局,就看个人有没有子女缘了。有人说,不对啊,戚夫人不是生了儿子,并且儿子被封在赵国吗?她可并没有随儿子当上赵太后,而变成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悲惨人物呀。这就要说到破坏制度非正常情况了。只要遇到强势跋扈的原配,任何制度都是空文。吕后就是这样的存在。
《美人心计》吕后《史记·外戚世家》记载:“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刘邦去世后,除了薄太后,吕后就没放过任何一个经常沾皇帝雨露的女人。生了孩子的戚夫人,没生孩子的若干得过宠幸的女人,都被吕后幽闭或残害致死。东汉西汉的续作东汉和前面制度相似,先帝死后,有儿子的继续随儿子去封国当王太后。不过,这其中也是有区别的。东汉在各方面都是西汉的缩水版,经过推恩令政策后,东汉封国大多减小,而开国的光武帝又是个著名的节俭皇帝,再加上,东汉改变了西汉以来的管理制度,封国诸侯王不再是单独享有一地的所有权,只派诸侯国丞相等官员监督的模式,而是将天下行政区划中的州郡利用起来,设置刺史和郡守,让他们管一地行政,诸侯王变成只在那生活和接受当地的赋税而已。因此,东汉的封国各方面都不如西汉舒坦。没生儿子的,则继续和西汉一样,去陵园陪伴故夫,“以旧典分归外园”。史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汉和帝死后,后宫无子的诸妃必须出居陵园,太后邓绥和这些相处多年姐妹举行了践行会,并对关系较好的两个贵人周氏和冯氏提前发了年终奖,“其赐贵人王青盖车,采饰辂,骖马各一驷,黄金三十斤,杂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又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头上步摇、环佩,加赐各一具。”皇家在奉养方面还是很大手笔的。
《班淑传奇》邓绥那么,东汉的非正常情况又是什么样呢?和西汉吕后的雷霆手段不同,东汉的特殊情况是温情脉脉的。邓绥太后治理天下时期提倡节俭,对宫中规矩做了多项裁减,其中就包括对陵园妃嫔们的去留问题——“又诏诸园贵人,其宫人有宗室同族若羸老不任使者,令园监实核上名,自御北宫增喜观阅问之,恣其去留,即日免遣者五六百人。”因为皇帝总是短命,先帝又先帝,一个朝代会出现许多先帝陵,以及为先帝守陵的年轻美人,这些美人空置后,人丁单薄的假人会变成空巢老人,于是,邓太后下令,如果为列位先帝守陵园的妃嫔家有年老体弱、不能劳作了的老人,就让园监查证核实上报,邓太后再亲自面见和核对一遍她们家庭关系后,就可以随她们自己的意愿决定去留。也就是说,东汉的寡妇园里,可以有活着走出来的人。邓太后这一次施恩,就有五六百孤独了大半辈子的女人重获了自由。魏晋南北朝到了三国的曹魏时期,文帝曹丕死前下了一道遗诏,三夫人以下的低级妃嫔,在他死后都可以遣返回家。《资治通鉴》:“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遗诏,三夫人以下皆遣还家。”
如此看下来,对女人的处理,两汉至三国似乎是越来越宽容的,那么,后代怎么又演变成了出家为尼和殉葬呢?唐代人所共知的无子妃嫔出家为尼,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佛教盛行,影响大到影响了整个皇族,妃嫔犯罪了,罚到寺庙当尼姑思过;妃嫔生病了,放到寺庙当尼姑养病;皇后被废了,放到寺庙当尼姑静心;国家亡了,妃嫔出家当尼姑;皇帝死了,妃嫔出家当尼姑……《魏书》中有记载:“世宗崩,(李婕妤)为比丘尼”,此后,皇帝的女人在失去皇帝后,尤其是末代皇帝的妃嫔,出家为尼的概率极高。唐朝到了唐代,汲取吸收前代规则,唐代对先帝去世后妃嫔的处理,同样有生子和无子的区别。唐朝对皇子们依然有微型分封制,而诞下皇子的妃嫔和以往一样,在皇帝去世后,就可以跟儿子到封国当太妃。对,此时妃子已经不能再叫王太后了,而改称为太妃。如唐太宗的贵妃韦氏、贵妃杨氏、德妃燕氏等,都随儿子到封地变成了纪国太妃、赵国太妃、越国太妃。如果某个妃子不止有一个儿子,也只能享受一个儿子的封国太妃之尊。
《武媚娘传奇》韦贵妃没有儿子的,就像《唐会要》中所说:“天后武氏。……太宗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皇帝死后,无子妃嫔的“例”,就是出家为尼。这其中,大约品阶高级一点的可以在唐太宗的别庙崇圣宫为皇帝祈福,品阶低一些的,就如武则天一样,分配到其他寺庙为先帝诵经超度。唐代同样有非正常情况。比如,武则天就是个bug似的存在,从先帝尼姑庵还有强势回归。另外,唐武宗时,武宗临死前舍不得心爱的王才人,便用言语试探,我死了以后,你咋办?王才人先是安慰,最后见逃不过正面回答,只好坚定地回答,你死了,我肯定陪你啊。于是,武宗死后,王才人自杀殉死,唐宣宗感念才人大义,追封为贤妃。此处出现了殉葬事迹,但却不是常例。王才人属于自愿殉死,而非制度规定。宋朝宋朝名义上也给诸皇子分封为王,但这些王爷的待遇早就是跳楼折扣——他们只有封号,并无封地。因此,随之牵连改变的就是皇子亲妈的待遇,儿子都只有封爵和开府的资格,母亲自然不能再跟随去府内当个府太妃,于是,宋朝囫囵吞枣地将所有先帝妃嫔一并空置在宫里,直到老死。比如,宋真宗的沈德妃无子,在真宗死后沈德妃并没有被迁居出宫,而是继续在宫里某处宫殿生活,到仁宗年间,皇帝给庶母们升职了一次,加封沈氏为贵妃,此后,沈贵妃就继续在宫中度日,直到宋神宗熙宁9年才以83岁高龄去世,终身没有出宫。
宋仁宗的苗德妃生了儿子,在仁宗死后也只能继续在宫里生活,因为抚养过宋英宗,因此,英宗即位后,苗德妃也晋升了一次,成了贵妃,直到宋哲宗元祐六年才去世,享年69岁。宋哲宗还亲自为这位太奶奶辈的苗贵妃辍朝发丧。宋仁宗另一位妃嫔周氏,原始封号不明,在仁宗死后,她自己找了块地方,过吃斋念佛的生活,日夜为仁宗诵经超度,在宫里渡过了又40年残年。周氏从北宋第四位皇帝仁宗,一直熬到了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年间才死。历代上位的皇帝都感念她的精神,连续为她累加封号,先晋贤妃,又加到了贵妃,因此,周氏死后得到的哀荣也是贵妃待遇。
诸如此类的还有宋仁宗那位拒绝封号的冯氏,冯氏为仁宗生了两个女儿,只封了郡君,都不算后妃行列,仁宗想给她名分,冯氏多次拒绝,最后,仁宗驾崩,她也和其他妃嫔一样,被安置在宫里某个地方生存,“在禁掖几六十年,始终五朝”。每个即位的皇帝都很佩服冯氏,将她从才人加封到了婕妤,又从婕妤加为九嫔之一的修容,死了以后,又追赠为贤妃。享年77岁。清朝对妃嫔的处置,大约就是跟宋朝学的。另一点和宋朝一样的是,清朝那些妃嫔在皇帝死了后,往往都能在宫里待上很多年,八九十岁去世的不在少数。可以说,正常情况下,即使在开支巨大的宫廷里,历代皇帝也没苛待前任的未亡人,至少给予了衣食不愁的生活,让她们能得享天年,自然死亡。当然,宋朝也并不是都这么柔和的,极端个例里,宋高宗的两个才人,就因为皇后吴氏妒忌,而被殉葬处理。“李氏、王氏俱明艳,淳熙末,上皇爱之。及崩,宪圣后见二才人,每感愤,孝宗即追告命,许自便。盖非常制云。”史书也特地点明,这一出并不是常规制度。但在明朝,殉葬,就被设定为常制了。明朝翻开明初后宫记录,那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首先,朱元璋就有“责殉诸妃”遗诏,《明史·后妃传》也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但具体殉葬了多少人,史书并没有做这道数学题。倒是明末的《彤史拾遗记》一书中说,“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也不知道原始出处在哪里。
随后,“历成祖,仁、宣,亦皆用殉”,直到仁慈明英宗不忍,开了新法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这项制度才在明朝被叫停(明英宗以后,仍有王爷死后让妃嫔殉葬的)。殉葬怎么殉?妃子们以哪种死法?《朝鲜李朝世宗实录》给出了生动的资料:“帝(朱棣)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首先点明,为朱棣殉葬的有30多人。然后,妃嫔殉葬的死亡全过程被记录在案:准备生殉的妃嫔,当天可以吃一顿饱饭,也就是人生中最后一餐,随后她们开始大哭,响彻屋梁。哭完后,她们排排站在大凳子上,头顶正上方按个人高矮吊着绳子,正好把头放进去,接着,监殉的官员抽走凳子……完事。
《穿越时空的爱恋》殉葬剧照
到明英宗废除后妃殉葬后,明朝后妃在皇帝死后,才能和宋朝以后,安稳地在安度余生。比如,明英宗的惠妃王氏、顺妃樊氏、淑妃高氏、安妃杨氏等不管有无子女的,都幸运地得以寿终正寝了。清朝清朝起初也有殉葬制,比如努尔哈赤的大妃、多尔衮的生母乌拉那拉·阿巴亥就被诸王逼迫殉葬。满族王公贵族也有殉葬的事例,多尔衮、多铎死后,分别有侍女和福晋殉葬,“多铎薨。次福晋请以身殉。”
《孝庄秘史》斯琴高娃饰阿巴亥到康熙年间彻底废除了清朝的殉葬制,清朝寡妇门才又保住性命,在皇帝死后,可以在宫里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等地方过上退休生活,直到老死。
往期链接:刺激1995二十四年前的“327”国债事件,中国金融史的最传奇故事!
叙事 | 刘荣宁: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了解香港困境的真相
金一南:任正非一句话,超越了所有经济理论
肖知兴:我为什么劝中国孩子初恋之后再留学
易中天: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这才是本质原因
钱穆: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
从“郎君”到“老公”:中国丈夫称谓一路下滑
------全文完,如果喜欢,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