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余建星:天津大学教授 30年来海洋船舶与工程在一线

余建星:天津大学教授 30年来海洋船舶与工程在一线

阅读量:3783232 2019-10-25



余建星(祖籍福建泉州永春)
余建星,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首席,天津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天津大学理工科学位委员会主席,天津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安全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是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副主任(主任是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国际海洋工程师协会(总部在美国休斯敦)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海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带头人,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天津市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教学名师 。

 1975年,福建泉州永春华侨中学高中毕业。
1975.6-1976.3 福建永春县城关镇环翠村下乡务农,任民兵四排排长
1976.2-1980.2 中国人民解放军32811海军陆战特种部队(1982年并入南京军区) 闽东水陆两栖侦察大队任侦察员,训练标兵,因出色完成77年、78年宁德地区及福安市特殊任务,多人参与均仅余建星一人以毅力坚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机智、灵活、勇敢、坚定"而获32811部队司令部通令嘉奖。
1980.9-1984年 天津大学学生,曾任天津市青联委员、校学生会副主席、系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班长,曾连续三年获市三好生(当年无全国三好学生)、校三好标兵(每年仅奖励10名以内)
1984.6-1986.3 天津大学 海洋与船舶系团委书记,教师,获天津大学优秀团干部。
1986.3-1987.1 日本国石川岛播磨重工株式会社(IHI)东京研究中心相生船厂及大阪府立大学研修生
1987.1-1991年 天津大学助教、讲师(期间1987.9-1991.3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1991年至1994年上海交大全日制博士生,任91博士A班班长、上海交大船舶海洋学院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联合党支部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会副主席等职。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连续两次获得该校研究生最高奖学金 光华一等奖学金,全校光华一等奖为最高奖,仅奖几名。第二次评奖时本人曾礼让其他同学,因余建星在船舶海洋学院成绩绩点最高,在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遥遥领先,再次成为学院唯一代表参选,并获奖,奖金为当年40个月(讲师)工资。1994年博士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1993-1995年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5-至今天津大学教授
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3年起任天津大学海洋与工程系副主任(副处长级),1995年起任天津大学海洋与工程系主任(正处长级),建工学院第一副院长(正处长级),1998年任天大科技处处长,2000年1月任天大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曾作为访问学者访问过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杜埃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巴黎第十一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荷兰代尔福特大学、日本广岛大学、东京大学、法国船级社。
天津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大学理工科学位委员会主任。

天津大学余建星教授 30年来海洋船舶与工程在一线
1、承担多项海洋工程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项等多项成果。
2、1993年起,历任教育部海洋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学会近海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造船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储构分会副主任、天津大学理工科学位委员会主席、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海洋石油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协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振动工程学报》 《船舶力学》《海洋学报》 《海洋工程》 《船舶工程》 《中国海上油气》 《天津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3、作为天津大学本科教学负责人,访问了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荷兰代尔福特大学等国外一流高校,总结其教学模式及教学经验,结合中国高校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并以天津大学求是学部茅以升班为试点,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在全校本科教学进行推广。该培养体系将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和品德素质教育作为最核心的素质内容,对其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力求学生在学期间于素质和能力成长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并在今后的十几年来具有持续竞争力。
中国网3月11日讯 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教授余建星作为海洋工程领域高校类的首位973首席科学家,负责“深海水下油气输送系统安全运行与风险控制”项目研究工作。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对大型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面向海洋油气开发,大力发展深海工程,克服由于深海水下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复杂问题,我国现有深水油气开发能力为1480米,而本项目目标3000米水深,旨在解决当今全球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难点。本项目的成功开展,将解决深海油气基础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推动了海洋工程科学研究事业,满足了维护国家主权和保障油气供应的迫切要求。

余建星1984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30年来一直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一线工作,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等三大部分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海洋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取得了越来越多与涉海一线工作单位合作的机会,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大型企业,并共同解决涉海工作中面临的各项困难与挑战。在日常工作中,余建星带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领域面临的困难和诸多科学挑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以这一充足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项目,如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部委及工程项目等。这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成果发表论文上百篇、SCI/EI检索六十余篇,并获得了如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获得了国家和行业内人员的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余建星作为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带头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密切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国际前沿理论发展方向,本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八大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余建星于2013年当选新一届教育部海洋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致力于高校海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的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海洋工程师资质量的提高,海洋工程教材质量的提高等工作。
除此之外,余建星还同时承担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执教工作,负责船舶与海洋工程总论、工程概论、船舶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新技术研究、深海石油开发技术、深海结构理论及其试验、工程系统分析、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结构可靠性原理及其应用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任教期间,还访问了诸如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法国船级社、日本船级社等海洋工程领域科研机构。通过借鉴他们的优秀教学经验以及国内外海洋工程一线企业的用人需要,并结合我国特有的教育国情,总结出了四维度、二十八要素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这一培养标准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导师,余建星多年来培养出上百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他们很多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如李志刚、周学仲等。
自1984年进入天津大学工作以来,余建星从未离开过海洋工程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一线。与中海油等单位有科研合作,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课题,需多次前往平台建造场地及平台上进行调研工作。由于海洋工作一线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相比条件较艰苦,对身体伤害较大,也会时刻面临较大的生命危险,比如平台建造一线大型机械设备较多,同时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可吸入性颗粒,很多在大学院校工作的研究人员不愿去平台采油现场进行相关工作。但余建星相信只有亲自去现场,亲自参与试验或工作过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研究内容与工程需求紧密贴合,余建星多次前往渤海、东海、南海等海上油气开采现场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及工程咨询。即使在平时的深水结构试验过程中,余建星也是坚持每天去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并参与试验工作,保证了近几年深水结构试验的顺利进行。
余建星表示深海环境中的极端环境和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最大难题就是任何理论、方法、技术如果不加检验地直接应用,往往就会导致深海结构的失效,由此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社会不良影响。然而开展实地的海上试验耗资巨大,难以实现。因此,深海结构或装备的研究与应用,离不开大量的深海高压中试检测作为依托和支持。
针对深海油气输送过程中结构的巨大安全挑战,建立海洋工程深水结构实验室,设计、建造了大型全尺寸深海压力舱试验装置。该套设备内部半径1.2米,有效长度8米,可模拟最大相当于约4300米水深的高压环境,以及轴向力、温度等多种荷载的联合作用,进行油气管道等深海结构的全尺寸试验。其综合能力在同类设备中居全国首位,处于世界第二。在相当意义上,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深海核心问题研究的技术垄断。
2013年余建星在科学研究方面,与中海油等国内海洋工程领军单位合作,开展大量海洋方面科学研究。成功申请国家973基础研究工作,多项国家重大专项研究工作及其他海洋工程研究课题,依托深水结构实验室进行深水海底油气管道试验,并发现与欧美现行理论不同的试验现象及结论。基于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1篇,专利3篇,完成学术著作1本。为加强与国外海洋工程领域的沟通交流,于2013年召开了题为“深海油气采输技术与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及“海洋能源开发风险分析与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海洋工程类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和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就深海结构屈曲机理、风险控制、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MODU)、海洋工程结构系统可靠性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在学科建设方面,一直致力于海船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壮大与发展,筹备建立天津大学海洋X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促进海洋学科全面协调发展。并以教育部海洋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身份主持召开了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3年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本届海洋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的工作,包括高校海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的确立,培养质量标准的制订,培养模式的完善,海洋工程师资和教材质量的提高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参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线教学工作,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为一年级本科生上船舶与海洋工程总论课,为三年级本科生专业课,结合工程项目实际需要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实践课程。注重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人才培养,在2013年培养博士后2名,以及培养多名博士生与硕士生。

2013年,为了验证与欧美现行理论不同的理论推断,天津大学深水结构实验室进行了全比例深海压力管道屈曲传播试验及缩比尺管道屈曲传播试验,全比例试验舱体压力最大可达43Mpa(相当于4300米水深),试验过程中涉及打磨,焊接,全比例管道(8m)吊装等充满危险的过程。为了保证试验顺利进行,余建星制定了试验安全守则,并在每次试验时,亲自到试验现场参与试验工作。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完成预期试验目标,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为我国深海水下油气生产及输送安全提供保障。
由于需要兼顾科研、教学和行政等方面的工作,余建星平时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以外晚间也会在办公室或实验室继续工作到十点半;在973申请准备期间,为了保证日常工作的有序完成并将申请工作做到最优,曾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天工作达到十五、六个小时。2013年余建星在爱人参与深水结构科研试验工作时不幸受伤情况下,在面临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余建星必须兼顾爱人的身体情况。在这一年中余建星一如既往地奋斗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并取得重大成果。
在长期的科研积累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余建星整合国内海洋工程优势资源,组建了一个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的科研团队,近三年,针对深海油气输送系统进行重点研究,并成功申请了国家973计划——“深海水下油气输送系统安全运行与风险控制”。该项目服务于国家进军深海的战略部署,其成果能够突破我国深海油气工程理论研究的瓶颈,并保障深海油气田油气外输的顺利进行。
来源:中国网 |作者:孙洁
(点击下片查看详情)


    提供信息二维码  

    中余文化传播二维码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